以无尽赤诚收藏红色文献,以赤子之爱传承革命文化,张清华,海外红色文献收藏第一人,“余生”只爱红藏,此举堪作表率。
独辟蹊径的海外红色文献收藏
2018年11月16日,退休老干部张清华应邀为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以“革命文化传承与红色文献收藏”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红色文献收藏的意义,以及红色文献在革命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价值。同月,他又以“海外中共党史文献史料收集、整理与利用”为题,为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而这只是张清华结合自己的收藏、研究进行革命文化传承发扬的一部分。
退休后的六年多时间里,张清华在收藏大量珍贵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不断认真整理与研究,发表研究成果,参与多场专题展览,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支持编辑出版了《红色文献图集》。他还应邀走进高等院校举办讲座,携红色文献进校园入课堂,更好地发挥了红色收藏的积极作用。
从藏酒瓶到收文献
张清华曾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名的“笔杆子”。在河北省贸促会工作的几年,更让他开阔了视野。2012年退休后,张清华一下子闲了下来,颇为不适应。张清华之前收藏了不少特色酒瓶,占据了家里的不少空间。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放弃酒瓶收藏,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酒瓶不具备较深层次的研究价值。
张清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在寻找能够和文化相关的、具备深层次研究价值的收藏品。一番思考后,他将关注的目光渐渐投向旧书。
然而,张清华已经是旧书收藏市场的“迟到者”,在他涉足藏书圈的2012年,古籍旧书收藏市场已经如火如荼,藏品价格水涨船高,工薪阶层的他,根本没有机会去和早就介入此领域的藏家并驾齐驱。在对收藏市场的深入了解和与藏友的坦诚交流中,张清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红色文献收藏。
张清华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和新中国建设史很有感情,也有着深深的红色文化情怀。看中了,就不放弃。酷爱读书写作的张清华惊喜地发现,海外也有大量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题材的文献,何不把这个作为自己的收藏专题?
张清华仔细研究后发现,海外版红色文献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但由于语言障碍,关注的人还并不多。红藏圈从来都不乏热心者,尤其是石家庄的藏友圈。知道张清华收集这一专题的文献,大家都热心地帮他搜求,张清华也成了废寝忘食的“淘宝客”,每一年,张清华都收获满满。
特殊的红色收藏
走进张清华的家,我们看到宽敞的住房几乎完全为书报刊所占据。但是老人显然对自己的藏书十分熟悉,记者从书房到客厅,再到卧室,仔细参观了他的藏书,他将一件件珍本拿出来仔细讲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同语种、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有日文版、俄文版,还有各种小语种版。
张清华家的衣柜里也都是书,他说这是敝帚自珍,但让人颇有金屋藏娇之感。这些旧书文献中,不乏文物级珍品:毛泽东编辑出版的《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三集);16件1936年以前出版的中华苏维埃文献;苏联1936年出版的《中国人民的三个英雄》;海外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的著作。
他精心搜求来的版本汇聚得越来越多,参加的活动、出席的会议也越来越多,慢慢地,他成了红色收藏界的“红人”。专注海外版中国红色文献收藏,张清华可谓全国第一人。
文化基础是支撑
张清华专注收藏海外版红色文献,大家都以为他懂外语,其实他一门外语也不精通,上学时学过一点儿俄语,工作后在夜校学了几天日语,“平时工作用不着,早就忘记了”,张清华说。但他收集的藏品涉及多个语种,他是如何读懂这些版本信息的呢?
张清华有自己的办法,他家藏有不少外语词典,这是他的工具之一。张清华和大多数退休老人不一样,他对网络特别熟悉。“网上很多翻译工具很厉害,把书上的内容拍下来传到网上,翻译工具就能翻译出个大概。”张清华说。这样一路锻炼下来,他对好多外文书一望而知。
但做到这些还不够,对革命历史和文献知识也要有最基本的认知。张清华为此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书房里随处可见大部头的参考资料, 都是他的“武功秘笈”。
收藏红色文献给张清华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搜集到红色文献珍品后,他便努力探寻藏品里隐藏的重要历史信息,把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章。“已经陆续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有的还刊登在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上。我觉得与其封闭在书斋里孤芳自赏,不如把研究成果公开出来意义更大。”张清华说。
张清华喜欢和同好进行交流,把自己掌握的文献信息公布出来,同好们也常会给他提供更新鲜的资料或者作为佐证的资料,这让他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2017年,他还被推举为河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收藏委员会主任。
张清华为自己的藏书编制了详细的目录,方便自己查找,“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很多,尤其是参加各种展览的时候”。如今,张清华和他的藏品成为很多展览的常客,他还成了河北省红色文献收藏方面的主要策展人,为藏友们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