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益中国人    投稿信箱:zggydb@126.com 人员查询
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交流、碰撞、理解,文学艺术大咖洞见乡村之美

时间:2019-05-05 16:50:25  来源:  作者:

准备一张电子教案里的普通图片,最长要费多少时间?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的回答是两个小时。4月25日上午,为了给广西百色市靖西市第三小学上好一堂文学课,李元胜提前一天专门坐着摩托车,连续奔驰四个地点,才用镜头捕捉住了全球唯有靖西才有的水生植物——靖西海菜花。

“丰富、有趣的图片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和我平时见到的课堂教学完全不一样。”靖西市第三小学校长孙钦德说他瞬间消除了顾虑,“我看到了学生在用心体会、感悟,学生和诗人的灵魂在交流、碰撞、理解。”

这堂由李元胜主讲的文学课是由中国平安联合中国作协发起的“村暖花开·三村采风行”广西站中一个重要的环节。4月23日,一批由全国知名诗人、艺术家、媒体代表和志愿者组成的扶贫采风团来到广西百色市的田东县与靖西市,前往乡村产业、健康、教育等领域扶贫点,观察并采访当地扶贫模式和进展,他们的认真态度与专注精神,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把家乡建设好,这个想法永远不变”

车队在半山腰蜿蜒盘旋,路边是陡峭的深谷。4月23日一大早,由一批著名诗人带队的扶贫采风团,从南宁驱车近4个小时来到了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坡教村。屋外,毒辣的阳光下甘蔗苗倔强地迎风挺立;屋内,诗人们与当地干部、村民代表的交流热火朝天。

201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事处干部吴祠勇带着行李来到坡教村,“没想到这里缺水,缺土,生存资源稀缺。”在座谈会上,吴祠勇回忆一年来的扶贫经历,感慨万千,“精准识别时,坡教村户籍人口239户922人,截至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3户290人脱贫,目前只剩下8户17人等待脱贫。”

参与座谈的作家们对坡教村的变化赞叹不已。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大解以其敏感的直觉既是追问又是建议:“为什么铁路线从我们村旁经过,怎么没有设个小站?”大解也是从乡村长大,在他的作品里常见隐秘而美丽的故乡,他常说人的精神和身体都要有个源头,而故乡就是他的源头。目击坡教村交通的艰难,他认为设置铁路小站,对坡教村的现在与未来,都有极大意义。

“今天我们来的这些诗人,大都是从农村长大,我想知道你们村民现在的真实想法,譬如孩子长大了想离开这里吗?没有了外界援助了,你们怎么办?”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好奇地发问。刘立云的老家在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通过入伍参军,拼命读书,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45岁的村民梁月勤腼腆地接住了刘立云的问话,她说:“每个人都想过好日子。我们家的孩子长大的选择,我们做父母的没法左右,但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把日子过好,把家乡建设好,这个想法永远不变。”梁月勤是坡教村第一家种甘蔗的,“以前我们种过玉米和土豆,大雨一来,被水一淹,往往欠收或者颗粒无收。”2007年,在她坚持下,梁家开始种植甘蔗,“过去化肥、土壤不好,销售价格不稳定,去年有了糖厂的定向收购,有了中国平安的帮助,甘蔗收成明显好了很多。”

梁月勤种植的喜悦,来自吴祠勇等一帮扶贫干部的艰辛努力。吴祠勇刚驻坡教村时,就一户户登门拜访村民,摸清全村产业情况,不久就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芒果和甘蔗种植、牛羊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是我首先要抓的事情。”吴祠勇加强村企联动,积极与中国平安等企业进行沟通。针对坡教村的特殊情况,中国平安向南华糖业发放1亿元产业扶贫贷款,由制糖企业对甘蔗实行订单式、保底价收购,有效解决了甘蔗销路的问题。2018年5月,中国平安又向坡教村捐赠了39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改善了坡教村的土壤品质。同时吴祠勇邀请专家对甘蔗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村民的生活明显有了奔头,原来死气沉沉的局面,开始生机勃勃。“拿甘蔗算,同等气候条件下由原先3.5吨的水平可以增产10~15%。以每吨530元收购价计,村民每亩可增收200余元。”

吴祠勇说村民凝聚力的提高,是他一年来扶贫的最大体会,“我们鼓励村民或者外出打工,或者专心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只要村民有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坡教村可持续发展,就有希望。”

在距离坡教村村部50米远的甘蔗种植地旁,诗人大解、刘立云、李元胜、胡弦、蓝野和村干部、蔗农就如何扩大收入来源展开热烈交流。在坡教村卫生所,扶贫采风团的成员饶有兴趣地体验了一回中国平安2018年捐赠的检测一体机。村医梁威已经熟悉这个集血糖仪、血压计、尿常规、12导心电图、血氧、心率/ 脉搏、体温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它可以解决村民基础的体检需求,遇到更困难的病症,远程平台也可以和省、市、县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转诊。”梁威解释,这样可以让村民少跑许多冤枉路。

“站在山上看,我们的学校最漂亮”

“站在山上看,我们的学校最漂亮。” 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民族小学校长李春谋开心地说。李春谋所在的弄关自然村是靖西市唯一的苗族聚居村。他在这里长大,1999年中师毕业,回到了这所母校。“当时学校就一个老师,但那时我就想一定要改变弄关小学的面貌。”

4月24日下午3点,扶贫采风团成员在李春谋的带领下,参观这所全村最耀眼的建筑。弄关民族小学1952年成立,在李春谋的奔走下,2005年小学搬迁到新址,有了外形精巧的教学楼和地面硬化的篮球场。“现在全校有3个老师,42个学生,学校提供营养午餐。”尽管现在老师的办公室和学校的阅览室合在一起,但李春谋已很满足现在的条件,“我们村小毕业的学生已经有读大学本科的。现在外出的公路都是水泥路,学生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老师操心的事情就是怎么把书教好。”朴实的李春谋笑着说在弄关小学,低年级要用汉、苗、壮三种语言教学。“他们有时可能会背诵整篇课文,但不知道意思,这时老师就要用对应的民族语言给他们解释。”诗人胡弦来自苏北农村,他对这种遗世独立的乡村小学特别有调研的兴趣,他一次次向校长提问,话题从学校经费来源到老师的上课方式。这与他小时的生活经验相关。胡弦很小的时候,祖父作为守林人独自住在村外的小茅屋。祖父藏有几本繁体字的小说,胡弦从那几本小说开始识字。“乡村文明延续几千年,怎么让乡村小学留住乡村精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弦说我们现在的写作,总是浮光掠影者多,对现实乡村没有深层次的透视和思考,也没有提炼出好的语言表达方式。

调研完弄关民族小学,采风团的成员先后走访慰问了附近三户村民。“我们村就在中越边境线上,山多地少,过去村里穷,适龄青年娶媳妇很难。自从做了边贸生意,日子越过越好,不少人家都建起了新房子。”靖西市与越南山水相连,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边境一带人均耕地不到0.3亩,不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为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靖西市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助力边民互市点扩容增量。村民陶民明说现在不少外出务工村民开始陆续回乡,参与边民互市贸易,从而得到了发展机会。据大漠村扶贫干部介绍,陶民明一家已经自主脱贫。

诗人蓝野注意到弄关苗寨核心地段有一个围起来的场地,场地中间,一头背肌高高耸起的壮牛,正打着锐利的响鼻警惕地望着四周。当地村民说,那是弄关的斗牛场。每年大年初一,弄关就举办新春斗牛比赛活动。来自邻里乡村的上千名苗、壮、汉等各族群众前来观看助威,场面非常刺激壮观。当过兵的蓝野,对这些刚烈的民俗活动自然有关注的兴趣。“这项活动让弄关本土民俗文化大放异彩,不但丰富了当地村民春节的文化生活,延续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能增强了村民群众发展旅游脱贫的信心。”蓝野悟到了斗牛文化的多重价值,兴致勃勃地和身边的村民交谈。

“发现美的眼睛”

“诗歌是走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4月25日上午,靖西市第三小学,迎来了一批知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文学课和美术课。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是文学课的主讲老师。为了讲好这堂名为《行走的诗意》的文学课,李元胜在靖西市四处奔走打听,拍摄当地典型植物,并连夜修改电子教案。在课堂上,他从自己多年来拍摄祖国各地的动植物的图片讲起,讲述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诗歌、找到美的方法。“昨天我穿越城市,尽管脸上蒙上了一层灰尘,但我拍到了靖西海菜花,太开心了,晚上做梦都在拍海菜花,我一定要为靖西写一首关于海菜花的诗。”这是一堂特殊的文学课,听讲的,除了来自靖西市第三小学五年级三个班38个学生外,还有采风团的诗人们、记者和扶贫志愿者。文学课的后半程是师生朗诵。诗人们希望借助朗诵这一语言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增强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两位学生代表何瑞翔、钟瑾涵,率先合作朗诵了一首名为《春天的脚印》的诗,而四位诗人刘立云、李元胜、胡弦和蓝野则分别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诵读了一首自作的现代诗。在朗诵之前,诗人们通过交谈、唱歌和自拍等手段,迅速地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尤其使我感动的是,诗人和学生相处得那么和谐,没有陌生,没有冷场。” 靖西市第三小学校长孙钦德感慨,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融洽、温暖,学生那充满感情的朗诵,正是他们对诗歌最好的诠释!

几乎同时,在学校的另一处,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杰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主题为《美从何处寻》的艺术课。在课堂上,艺术家通过最美的人、最美的事、最美的梦、最美的家乡、最美的校园五大主题,与孩子们交流身边之美,启迪孩子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五彩画笔描绘心中之美。张杰表示,“这节课不是教他们怎么画画的,而是引导他们以艺术家观察世界的方式,发现身边的美。”

这两节文学、美术课程,将制作成视频课件,上传中国平安“三村晖”智慧教学平台,全国中小学可以通过远程设备点击观看。

当天下午,先锋艺术家许宏翔、90后新水墨艺术家谢天卓、“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获奖者欧阳苏龙三位艺术家,领着10名爱好绘画的学生前往靖西的风景点鹅泉,进行艺术课的“实战演练”。8张宽大的画板,朝向不同的山水景点,“你们大胆地画,没有什么对错。”为了这次教学,艺术家专门定制了玻璃画板,“这样学生在画的时候,不用像过去那样频繁地扭头,视线不用二次转换,方便看见什么,就画什么。”在许宏翔看来,大的画板,能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许宏翔示范后,学生们跃跃欲试,画笔一点点涂抹出令人惊叹的笔触。景区的不少游人被这些未经雕琢、流露自赤子童心的画作吸引,驻足欣赏。

在一周的行程中,艺术家们除了引导、启迪学生的绘画创作,放飞学生的艺术心灵外,足迹遍及靖西市旧州古镇、爱布瀑布群等地,靖西市乡村巨大的变化和深厚的人文资源,让艺术家们的灵感奔如泉涌。在建于宋末年的旧州古镇,艺术家张杰就被这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致吸引,一大早就带着画板来到河边,进行创作,引发当地群众的围观。

扶贫采风团成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表示,艺术家们通过采风与乡村进行交流,并不单纯是“帮扶”,更多是情感上的沟通;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一方面能够使艺术更具温度,另一方面也能为乡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自内蒙古的志愿者张静在采风中除了热情地帮小学生进行免费体检外,一有机会就仔细观察和聆听诗人艺术家与当地群众的交流,“我们看到了广西美丽的风景,看到了作家艺术文化艺术扶贫的真诚,看到了中国平安帮助乡村的勇气。”她很感慨,“相比贫困山区的村民,我们的生活如此幸福,希望他们尽快脱贫,孩子们都能上大学,为社会做贡献。”

诗人蓝野对这次扶贫采风感受特别,“精准扶贫是全社会的事,平安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同联手的扶贫更深入,扶贫又扶智,授之以渔,是更有效更扎实的精准扶贫。”在他看来,文学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带来的冲击是双向的,一方面,这些学养深厚的作家可以给贫困地区的农民、学生带来大山外面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作家们深入贫困地区能更好地认识当下中国,震撼之余,可以呼吁,可以有真切的文学表达。

扶贫采风团里,不少诗人、艺术家希望这类富有价值的文学艺术公益行动能够持续下去,通过文学艺术扶贫的经常化,作家、艺术家和乡村可以良性互动,彼此赋能。

这些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咖在扶贫采风中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踊跃地加入祖国的扶贫大业中去,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当然,这种合力的形成,有赖于我们认清时代机遇,以大历史的视野和格局,肩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同时我们要积极倡导全民公益理念,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产业扶贫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如此,才能充分释放我们社会的扶贫潜力,共同实现有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扶贫开发,进而振兴我们的乡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
铸魂•2024&#82
学习雷锋好榜样 助残帮困送爱心——湘潭岳塘交警看望慰问特困三胞胎家庭
学习雷锋好榜样 助残帮
雷锋精神万人传,助老敬老美名扬
雷锋精神万人传,助老
传承雷锋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
传承雷锋精神,从身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特别公告 | 组织机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754号
京ICP备100395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7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