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元振国)2023年2月18日中午时分,公益中国人总编、中华志愿者协会传承雷锋精神委员会河北邢台“公益中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团执行团团长元振国,组织30位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来到了“知青故居、革命圣地”延安市延川。
抵达后参观了文安驿古镇,这里是路遥“人生”小说原型的旅游文化名镇。
在这里,志愿者参观了“古道”驿站遗址和百年“窑居”建筑群落,观看完签名“知青”墙后,前往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的梁家河村参观。
梁家河村,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2015年9月底,延延高速将全面建成通车,梁家河村口“文安驿”出口也将直通梁家河村,更好的带动全村旅游的发展。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梁家河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2月24日,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千米,就到了梁家河村。2015年11月,梁家河村合并3个村后,现辖7个村民小组,总共1187人。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据90年代编订的《延川县志》记载,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本县落户插队。知识青年们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其中一个就是习近平。北京知青到延安后,继而被分配到距离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县,最后,到了文安驿镇。公社已把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而梁家河也成为了习近平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开始的地方。在梁家河七年艰苦的时光里,习近平做了两件事:
一是认真阅读农村、农民这本书。命运在这个节点把自己和农村捆绑在一起,既来之则安之,习近平索性让自己从一个纯碎的农民做起。为了使自己尽快融入农村的生活中,习近平与其他知情一起,以谦虚的心态向老乡们讨教打坝、拉土、跳水、春种、挑粪、砍柴、割麦子、犁地等农活的方法和技巧,逐渐成为一个个成熟的劳动能手,公分也从每天的6.5分提高到10分。在成为梁家河村支书后,习近平积极主动领导村民发展生产、改善居民坏境。
二是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带去梁家河的行李中,习近平收拾了整整一大箱书,以历史、文学和哲学为多。梁家河的老乡也曾数次提及习近平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把脸熏得黑乎乎的故事。在这样的困境中,保持自我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才能在今天的新闻中不断欣赏到总书记的妙语。
40多年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村里先后通电、通自来水、柏油路、电话,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以来,梁家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9平方千米,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粮食亩产由300千克提高到800千克。近年来,梁家河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07年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民拥有了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到2018年,村两委会正带领全村群众按照“远抓枣果、近抓畜”的思路,大力发展枣、果、畜三项产业。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梁家河村“十二五”总体规划,到2015年,梁家河将建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2015年,梁家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梁家河村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2012年,梁家河村内开始出现外地游客,甚至有浙江、新疆等地的游客远道而来。一到“五一”、国庆等长假,许多老年人或学生会专程乘大巴车来参观。
乘坐电瓶车来到梁家河村口,一路上看到游客或坐电瓶车,或步行,沿着通村柏油路往梁家河村走,道路边的路灯上挂着火红的灯笼。在12号淤地坝边,很多游人驻足观看路边摆放的展板,并合影留念。知青淤地坝于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11月完工,投劳9600个工作日,动土方2.7万立方米。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门口的桥上挂满了红灯笼,从桥上穿过,就像穿过灯笼的海洋,让人瞬间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在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的院子里,很多游客在拍照留念,村委会旁边是梁家河村停车场,停车场旁边建起了一排房子,房子门口摆着很多枣干、小米等陕北特产,游客在那里品尝购买。停车场侧面的空地上摆放着具有陕北特色的碾盘、磨、草垛、谷子等,很多游客在这里合影留念。
这次公益中国人组织活动,特意来梁家河村看看,以前只是听说,来到梁家河,看到梁家河村知青旧居,看村容村貌,感觉不虚此行。在梁家河村,志愿者们了解到,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党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成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练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大家奋发有为、成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大家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机场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来到村中,望着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志愿者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这个小山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根植于百姓,水乳交融 。在梁家河,习近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习近平是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梁家河的农民养育了他,保护过他,在这里他也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畏艰苦磨砺,坚定信念。习近平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在逆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说“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正以他们朴实、宽容的胸怀和勤劳、务实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