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青岛讯(夏雪梅 通讯员:班爱花)人生的旅途,没有一成不变的轨迹。而公益却改变了我的人生。常言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可我却在四十岁的那一年,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次且是另类的创业旅程。
2001年的四月,正是栽种繁忙的时节,我的父亲却在这个时候病倒了!听到这个消息,作为家中的长女,不得不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归心似箭的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我拼上所有,全力以赴,巴不得把几十年的爱全部倾倒给父亲,寻医问药,奔走在各个医院里。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把父亲挽留 送走了我亲爱的父亲。打点行囊我准备返程。
这时候来了一群孩子,眼睛叽咕叽咕看着我,舍不得离去(在陪伴父亲的这几个月里,已经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她们清澈央求的眼神,触动了我的恻隐之心。我们的这个屯,是在1992年因库区淹没,政府把村民从大山里搬到这个土山头来安置,由于缺少文化知识与技术的指导,村民们在山坡上种植的龙眼、荔枝,竟然十年不结果子,村民们的生活本就很艰难,加上果树无收入,生活就更加无着落。所以孩子们的教育也就难上加难。饭都吃不饱,哪还有时间管你读书的问题,当时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是每生200元。 家长根本无法顾及得上。因此,许多的孤儿,女孩,单亲困境孩子,就这样与校园无关。整天就房前屋后游玩,十岁了,甚是是十二岁了都没有上学的意思。有家长跟我开玩笑:如果你顾惜这帮孩子,就留下来教他们啊!就这样一句玩笑话,竟让我放弃了月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工作,做了一个家人和别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留下来,免费教书,龙万爱心家园(前身龙万移民新村教学点)就这样成立了。
第一批孩子就来了56名。年龄参差不齐,只好分做四个年级,一至四年级,复试班教学。没有好的教室,田间地头,山中林间,是我们读书、音乐,游戏的最美地方。教书固然容易,但要生存下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孩子们的教科书需要购买,拿什么作资本?一日的正常课堂如何安排?一个人如何整得过来?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万万不能。实际的困难摆在面前,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勇敢的心自我安慰:困难是难不倒想干事情的人的:决心已定,想办法解决问题,租种一亩田,一亩地,这样就可以解决我个人的生活问题,每个学期养四头猪,可以解决田地施放肥料的问题,猪肉还可以作为大家的食材。利用双休日,暑期,寒假,到周边三个县城交界的壮族人家,收购玉米,黄豆,农家土特产,拉到城里去卖掉,一斤玉米换取4——5分差价。一年的暑期大约可以收购三十多万斤玉米,以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来解决家园一年的资金周转问题,因为我还请了一个老师和我一同教书,他的工资每月200元,这是当时的行情。我的老妈与弟弟一家,是我坚强的后盾。因为老妈除了每天养几头牛,还负责煮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一批批的孩子,从这里走上了高年级,走上了初中、高中,大学。终于我们的这个瑶族村屯,破天荒地的填补了历史以来的空白——有了龙万屯的大学生。2007年,大化教育局 知道我的事情后,批准给我们新建了一间教室,从此我们有了一间像样的教室上课,我们也珍惜感恩着政府的支持。我们的环境也渐渐的好转,周边民众听说家园可以免费吃住就读,就千方百计找到我,请求帮助。就这样,家园也慢慢的成为了大化瑶族困境孩子们的家,孩子们越来越多,我的负担越来越重,好在孩子们非常的懂事,我们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压力,就每个星期六都组织孩子们上山拣柴火,自己种田种地,种菜,还会轮流养猪,自己煮饭。一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感恩,学会奉献,珍惜粮食,学习独立,增强自信心,大的孩子学会带小弟弟妹妹,家园真正的成为了温馨的大家庭。我们的努力也感动了社会各界,也陆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也慢慢得到改善,从前我们连吃饭都在马路边的露天之下。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2011年,我们得到陕西的一个老板的支持,建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并赐名《龙万爱心家园》。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与帮助,是我前进的动力,2012年,我们在教育局注册了民办幼儿园,为那些想送孩子上学,又无能为力的家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免除保教费,让这些孩子在生活有照顾,生病了能就医,教育有人管。我们的孩子大都来自大化县周边30个不同的村屯。他们最主要的原因乃是贫困的单亲家庭,或有父母需要外出打工,家中无人看管,家乡周边没有设立幼儿园。我们不但解决幼儿问题,还需要解决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孩子,对这些孩子实行互送上下学,节假日的生活照顾,以及课外课业辅导,从小到大一直陪伴其成长。大家知道,瑶族的孩子,到了十三十四岁,就会辍学外出打工,或者直接结婚生子。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并想方设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寻找有关机构配合做好教育之外,还思考如何让这些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或许能通过这样的职业院校完成他们的学业。拿到中专、大专文凭,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将来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就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向三所院校,推荐40多名年龄在14至20岁有初中文化水平并且辍学在家的贫困的瑶族孩子。每个学期,同样为她们免费提供食宿,这样一面可以让他们成才,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这些孩子不早婚早育。
现在的家园已经有十名员工,多名志愿者 ,除了送走的孩子,现在还养育着212名孩子的大家庭。救治过的孤儿也不少于100名, 十九年来,家园也成为了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也成为许多的社会爱心人士爱心施舍的中转站,更是成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家。树高万丈叶归根,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这里仍然是他们的家,家的门永远为他们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