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讯 (通讯员 吴传忠 崔玉鹏 )2019年11月1日,8点30分,小编去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大诸葛村采访乡村医生韩玉青,正赶上韩医生发动摩托车准备去本镇秀峪村出诊,秀峪村距大诸葛村15华里,小编决定和韩玉青一路同行……
“两间不到20平米的土坯房,一个简易的医药箱,箱子里标准的‘三件套’——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还有一些常见药,这是37年前我刚成为医生时的全部家当。当时几乎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为邻里乡亲解决病痛的信心和热心。”沂水县诸葛镇大诸葛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韩玉青,回忆35年前刚成为医生时的场景如是说。
今年56岁的乡村医生韩玉青来自一个医学世家,他继承了从医50多年的父亲韩发胜的医疗事业,35年如一日地扎根在乡村卫生室,发生在他们一家身上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农村地区卫生医疗事业的一个最好缩影。
刚从秀峪村出诊回来,便有一位患者在卫生室等候,他赶忙坐下为患者把脉诊治。“你这只是普通的感冒,不要紧的,回去多喝点水,注意清淡饮食就行啦。”
“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走进卫生室,三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四张干净整洁的床铺,六张现代化的座椅,一张急救担架,一个规范完善的乡村卫生室展现在小编的眼前。
“现在条件好了,各项设备都齐全了,也不用像之前那样天天出诊,邻里乡亲有些头疼脑热直接到卫生室来,更加方便快捷。”韩玉青告诉小编。韩玉青父亲韩发胜在部队是军医,退伍后在大诸葛村干起了村医,是建国后较早一批的乡村医生代表。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韩玉青内心埋下了一颗从医行善的种子。“小时候看父亲给别人诊病,看他们在父亲的治疗下减轻了痛苦,我觉得神奇也很开心……
上世纪1982年,成为乡村医生的韩玉青从父亲手中接过一个跟随父亲大半辈子的医药箱,从此开始了他35年的行医路。每天都很忙,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常常要上门看诊。刚从医的两三年里,交通工具靠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有时一走一回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2001年,韩玉青才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小型摩托车,大大节省了出诊时间。在出诊的那几年,韩玉青骑坏了两辆摩托车,现在有了完善规范的卫生室,他才减少了出诊次数。有些卧床不起的患者还是要上门诊治。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韩玉青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变化由衷地感到高兴。韩玉青表示:“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立足本职,继续为邻里乡亲服务,造福一方百姓,这就是我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