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导报讯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昶荣) “国家越来越重视儿科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儿科学依旧处于爬坡阶段,尤其是基层医师儿科业务能力的提高离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希望还有很大的距离。”9月6日,在全国儿科师资骨干培训班上,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全国儿科医师培训项目负责人方伟岗教授指出,我国儿科学的现状说明了举办该培训班的重要意义。
2017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儿童青少年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全国儿科医师培训项目,至今已在广西、云南、内蒙古等数个省(区、市)对上千名儿科医师进行了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当天召开的全国儿科师资骨干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约30位二三级医院的儿科专业师资骨干齐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接受为期4天的培训。
北大医院儿科教学主任齐建光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次参加培训的医生大部分是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质的医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希望通过提升当地承担教学任务的带教儿科师资的经验,让他们回到当地后惠及更多的基层医生。
北大医院儿科成立于1926年,并于1946年开始实行现代儿科的培养管理体系,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儿科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医院是一所为教学而生的医院”,此次培训班也充分发挥了北大医院的教学优势。
儿科医生更是医生群体中最艰难的一群人
儿科门诊量高,工作压力大是培训班上被反复提及的话题。多年从事小儿内科工作的齐建光认为,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和普通儿科医生对儿童疾病的诊治能力,有助于建设儿童疾病的有序分级诊疗,是解决儿童医疗卫生困境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此次培训班的“初心”。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大学-儿童少年基金会全国儿科医师培训项目专家顾问柯杨从事了10多年的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她表示,这10多年,她见证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艰难,在改革过程中,医生要承受医疗体制还没有理顺所带来的艰辛。
在柯杨看来,儿科医生更是医生群体中最艰难的一群人。一方面,相对于成人医保而言,覆盖儿童的政府或集体参与的医疗保险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长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儿科医生更是如此;最后,计划生育政策让众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当孩子生病时,孩子的父母以及孩子的爷爷奶奶等亲人容易失去理智的判断,让医患矛盾变得紧张。
三级医院约一半患者可就诊于合格的初级卫生保健机构
每年的10月开始,随着呼吸道疾病的频发,各大医院的儿科就开始进入忙碌的阶段,基本上会持续到第二年春天。当患者变多的时候,齐建光常常在想,这些常见病要是都能在社区看就好了,如果每个社区每天接收20~30名儿童患者,那么三甲医院就不会这么拥挤。“每次想到这些,就会激发起我做培训的想法。”
2015年,针对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该院儿科普通门诊接诊人次排在前5位的病种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胃肠炎,均为儿科常见病,约占就诊总人次的70%,而其中近60%的患儿适于在合格的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就诊。
这组调查数据和齐建光的门诊感受非常吻合。儿科门诊每天需要看大量的常见病,这其实也是对于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齐建光还多次强调,孩子在生病期间,免疫力低下,前往患者众多的三级医院就诊,非常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让孩子的病情加重。
在一次社区义诊中,齐建光曾带领她的学生对111名参与义诊的家长进行过调查,发现若社区医院有能看儿童疾病的医生,则76.6%被调查家长会选择带孩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通过这次调查,齐建光及其学生认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就近方便是影响家长选择就医机构的重要因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及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通过宣传引导家长合理就医,是实现儿童就医分层诊疗的必备条件。
接诊患儿,社区医院要靠全科医生
北京市社区儿童接诊能力却在萎缩。2015年,齐建光曾指导学生对北京市3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调查显示77.3%的被调查社区医院由全科医生接诊儿童患者。而齐建光指导的另外一项针对北京市3城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 29.5%的被调查全科医生过去接诊过儿童患者,到2014年,只有4.1%的被调查全科医生还在接诊儿童患者。
加强基层医疗结构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的实施一直是我国医改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政策的倡导下,北大医院步入了先行者行列。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创立全科医学学系,第二年,作为第一批代课老师,齐建光和其他几位医生去英国进行了全科医学的学习。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始招收第一批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齐建光在培训班上坦言,全科医学学系从建系之初直到现在,依旧会遇到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北大应该培养的是专、精、尖的医生,而不是“什么都会、好像都什么又都不会”的社区全科医生。
然而事实却是,北大医学部全科医学系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像星星之火一样,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温暖着一方百姓。姚弥是齐建光招收的第一批全科医学生,读研期间,多次参加了齐建光对社区医院的调研工作,2016年毕业后,就扎根于北京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姚弥没去之前,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不接诊儿童患者。姚弥来到之后,为了稳妥起见,他先给孩子看病,觉得孩子的病自己可以看,再让家长去挂号。现在,姚弥基本上每天都会为3~4名孩子看病。
授之以渔
齐建光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曾经接诊儿童的全科医生之所以没有坚持下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的知识培训不够充足。而北大医院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就是希望班里有教学资质的老师们,回去以后可以更好地培训当地全科医生关于接诊儿童的能力。
9月6日上午,简短的启动仪式后,齐建光进行了《儿童发热及呼吸道感染的规范诊疗》的专题授课。授课过程从一个病例开始:“下午5点,接到了一个咨询电话:一名7个月大的女婴发烧半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摄氏度,其他伴随症状不明显。家长的问题是,孩子怎么了,严不严重,要不要去医院,怎么处理?”
接下来,齐建光并没有直接讲述应该怎么办,而是随机地找几位听课的医生,让他们先回答问题,然后再根据医生们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
曾多次去基层讲课的齐建光表示,每个地区和每个地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的地方社区医院就有比较丰富的儿童接诊经验,而有的地方则完全没有,所以她每次去基层讲课的时候,如果时间允许,一般都会和当地医生有一些互动,这一方面会激发听课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对地方情况有一些了解,方便接下来做针对性讲解。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夏慧曾经是一位儿童肾脏病的专科医生,现在正在往全科医生的方向转。听了一上午的培训课程以后,夏慧感觉到齐建光以病例为切入点进行授课,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和学生互动的方式非常好,自己很受益。作为一家教学医院的医生,她觉得这种授课方式应该结合在自己今后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中。
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1月24日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要求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接诊儿童患者,是每一位合格全科医生的必备职责,这些全科医生将会成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诊疗模式的新型中坚力量。
齐建光及其团队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所作的努力,势必会汇入这轮医改的滔滔洪流之中,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