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元振国)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2025年9月14日一早,公益中国人骑摩托从邢台出发,来到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踏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乡,先后参观了王二小烈士旧居与晋察冀日报社游击办报旧址。此次活动旨在铭记抗战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其实,王二小并不是像刘胡兰、董存瑞那样是是生活中真实具体存在的一个人,而是《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词作者方冰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抗日小英雄的化身。 
关于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原型,有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闫富华、保定市涞源县的王禾等多个版本。在河北平山、涞源、顺平、以至山西等地,都有很多王二小式少年英雄在抗日战争中机智勇敢的故事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日报社在此驻扎。为了消灭晋察冀日报和抗日武装,日军多次组织上千人进行扫荡,终未得逞。一次扫荡中,一个放牛的孩子被日军抓住带路,这个孩子机智勇敢地把敌人带入了我军的埋伏圈后,被日军用刺刀挑死。现如今还有王二小的坟墓在滚龙沟存在着。 
晋察冀日报社的工作人员,根据这个事情,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1942年元旦这天,《晋察冀日报》刊登了一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歌中塑造了一名成功将日军引入我军包围圈,最后英勇牺牲的少年英雄形象“王二小”。这里的“王二小”的原型是闫富华(1929年5月18日—1941年9月1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抗日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年仅13岁。他用生命为部队和群众争取了转移的时间,用稚嫩的肩膀担起了保卫祖国的责任。 
南滚龙沟已经成为景区,这里地域广阔,人烟稀少,依山而居,错落有致,远离都市,杂躁皆无,既是各种动植物栖息生存的去处,又是城里人休闲度假的美好去处。  
滚龙沟群峰起伏,连绵纵横,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植被丰厚,禽兽藏匿。夏日,凉风习习,披红戴绿;冬季,温泉喷涌,银装素裹。这里以松、柏、杨、刺槐为主的材树50余种,以红枣、板栗、核桃、莲花柿为主的干鲜果品30种,野生花卉草木700余种,野生中药120余种,以紫藤、山笛、葛藤为主的灌木180余种,森林覆盖率80%,植被盖度95%。峰间河谷清泉喷涌,水流潺潺,瀑布如帘,雨雾迷漫,水库清澈,碧波荡漾。或蹦极、或游泳、或垂钓、险稳自认,悠然自得。... 
  
进入沟里,沿着当年八路军战士踩出的小径,首先来到了王二小与晋察冀日报烈士墓地,王二小墓前的石栏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墓前少先队员门惊险的花篮缎带在风中飘扬。我代表全体公益中国人向烈士墓献了花,并深深的三鞠躬,祭奠了王二小和晋察冀日报烈士。 
顺着崎岖的小道再往上走,经过一个岔道就来到了滚龙沟一个叫铧子尖的山梁,这里便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旧居与晋察冀日报社旧址。 
  
笔者在南滚龙沟村王二小旧居与晋察冀日报社游击办报旧址前留影 
当时,由于王二小家就住在这个大山里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所以晋察冀日报社的印刷厂、编辑部和电台都设在王二小家,编辑们也就都在他的家办公。 
王二小原名闫富华,因为在家排行老二,所以村里的人都叫他“二小” ,当年和王二小同是儿童团员的史林山老人回忆说:“当年,13岁的王二小还是自己心中无比熟悉、亲近的好‘二哥,’因为自己跟王二小格外亲近,就叫他‘二哥’,王二小则叫他‘五祥’。他们平时总在一起放牛,也一起为村里站岗放哨,对陌生路人查看‘路条’”。 
当年晋察冀日报社全部家当只有八匹骡子,敌人扫荡时,骡子就驮着铅字箱在山林里转移,在河北平山男滚龙沟村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37年10月,滚龙沟村成立了中共党支部,随后村里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妇救会、儿童团组织,群众基础好。1940年11月,日军进行冬季大扫荡,驻扎在阜平连家沟的晋察冀日报社接到聂荣臻司令员的命令,由社长邓拓带领报社200多名人员,分两路冲出敌人包围圈,到达平山县滚龙沟驻扎。 
  
这个院里有一间不足十平方的小屋,是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的印刷点。日伪军在滚龙沟附近10多公里的几条山沟里,反复“梳篦扫荡”,报社人员和当地老百姓、民兵游击队密切配合。驻扎在附近的敌人离报社只有5公里,敌情紧急时,侦查员及时报告,报社职工坚壁机器设备,准备游击,敌情稍有缓和,就挖出机器继续出报,在铧子尖驻扎的25天里,把出报的机器埋下又挖出,反复7次,被称为铧子尖办报的“七进七出”。从1940年到1942年,滚龙沟是《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办报中坚守时间最长的一个据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报社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出版报纸,不但报道了国内人民各抗日战场的胜利消息,而且对国际新闻及重大事件也做出了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抗日斗志,增强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 
1941年9月16日,日寇从四十余里外的敌占区长途奔袭平山县滚龙沟,妄图消灭共产党的喉舌晋察冀日报社,当时,儿童团长王二小和他的同伴史林山吃过早饭后,一起到位于村后半山腰的路口,一边放牛,一边放哨。大概上午10点多钟,王二小发现设在另一个山顶上的“信号树”被放倒,就立即叫史林山去报社送信,还专门叮嘱史林山报完信就不要回来了,说自己要先把牛赶到山沟里,以免被敌人抢走,还要再观察一下敌人的动向。 
然而,等史林山飞速跑到位于半山腰的王二小家中把消息报告给了编辑部的同志,再跑回站岗放哨的地方后,却发现王二小已经不见了踪影。史林山顿感不妙,开始满山寻找,最终,在3个小时后,他才看到王二小被日寇胁迫着前去带路了。 
于是,史山林就隐蔽在一个小山洞里观察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据史山林回忆说:“二哥被日寇左右夹击着给他们带路,身后还有一个日军用刺刀抵着他的后背往前走。看上去二哥非常镇静,并不惊慌,他带着日寇从一个山头转向一个山坳,再从一个山坳爬向另一个山头,他到底想干什么呢?后来,我才恍然大悟,他是在故意拖延时间,好让我们的八路军有更多时间隐蔽机器和转移。就在这时,我看到二哥带着敌人向二道泉方向走去,我知道那边是悬崖,也是我们一处电台的所在之地,附近就埋伏着我军的游击武装梯队。到达二道泉山顶时,日寇发现前面已无路可走,就在这一刹那,二哥突然转身抱住一个日军的大腿,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明白了他这是要和敌人一起跳崖,同归于尽啊!可是他毕竟才13岁,一下没能抱动敌人,就背身后的敌人用刺刀挑下了悬崖。我当时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却不敢放声哭,也不敢大声喊,我......我......” 
  
                      王二小牺牲地 
其实,当时王二小已经成功地把敌人引入我军的埋伏圈。一时间,枪弹齐发,杀声震天。由于我军居高临下,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几乎把敌人消灭干净。当史林山和附近的八路军、乡亲们100余人在山下找到王二小时,他的鲜血已经染红了身旁的石头和溪水。 
当天晚上,人们用木耙将王二小的遗体从山谷里抬出,埋葬在一个树坑里。史林山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我在现场,没有棺材,在他身上盖了一片木片。” 
王二小牺牲五六天后,西北战地服务团武装宣传队的方冰从《晋察冀日报》得知消息,来到滚龙沟村向史林山了解王二小的事迹,深受感动,和作家李劫夫一同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1942年元旦前夕新华电台一位姓郑的同志把这首歌教给了包括史林山在内的滚龙钩的孩子们。“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史林山回忆说:“当郑叔叔教我们唱到这一句歌词时,我们都不干了,大家含着眼泪质问他二小姓‘闫’,为什么改为姓王啊?郑叔叔反问我们道,二小是不是你们的‘孩子王’,他是不是叫‘二小’啊?我们这才明白歌词的意思。”所以,当时我们唱这首歌时是在‘那放牛的孩子王’处停顿一下再唱‘二小’的。郑叔叔还对我们说,咱们滚龙沟村为抗战牺牲的老少爷们儿共有七八十位,张、王、李、赵不可能给每一位牺牲的人写一首歌,‘王’又是一个大姓氏,所以,‘王二小’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和一种精神,一种英勇无畏、为国牺牲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年来国内有多地“争抢”“王二小”的情况,有的说是阜平县人,有的说是涞源县人,但无论有多少个“王二小”,都是革命战争时代的英雄形象,都是全中国的骄傲。“王二小”是留给世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各地的“王二小”都是勇敢的小英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