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下午,笔者和雷锋战友、雷锋生前所在运输连司务长蔡云;雷锋战友、《雷锋班》第二任班长庞春学;雷锋部队荣誉战士谭卫兵;辽宁省“最美志愿者"、郭明义爱心团队铁岭县同一片蓝天志愿者分队队长王俊林等一行人,在雷锋1962年7月19日为房东的邻居17岁女学生写下赠言,现已74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李维英的带领下,来到了雷锋生命最后住过的房东沈家。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用钢筋焊的两扇铁门紧紧关着,里面还插着门栓,只能从钢筋的缝隙中隐约的看到院内一些情况。正当大家焦急无法进去时,突然从西侧的门房走出一位老人,随行的李维英一见,高兴的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要见的沈家仍健在的老五沈光。此时,沈光也一瘸一拐的走到门前,还没等我们张口,他却从门缝里一眼认出了庞春学,咀里一边喊着“老庞",“庞春学”。一边为我们打开门栓,把我们让进院里。直到这时我们才看清这个十分凌乱的院子。雷锋当年住过的茅草房己不复存在,原址上面建起一座只有房子大框的三间砖瓦房,连窗户还都没有,室内也没进行一点装修,看来是不知啥原因早已停工,我赶紧用手机拍了下来。
雷锋在下石碑村沈家居住旧址(上图)和在原址上新建未完工搁置的新房(下图)
在一瘸一拐,腿脚不怎么利索的沈光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个院子东侧,他现在居住的家里。可能是因见到50多年前就认识的庞春学,也可能是有李维英他这位表姪女带路的原故,沈光慢慢地解除了对我们的戒心和疑虑,开始的那种满是怨气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我们刚走进他那峽小且显得有些黑暗的小屋,便看到一张陈旧的桌子上,放着一些关于雷锋同志的书籍。沈光告诉我们,看到这些书或者在电视里看到雷锋的有关报道后,自已总会有感而发写些读后感、观后感,把对雷锋的思念和对雷锋精神的理解用最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接着,他向我们讲述起当年雷锋住进他们沈家的情形。
那是1962年4月中旬,他因工厂人员"精减”,从辽阳无线电机械厂回到家时也住在了西屋,有一天他下地回到家,看到北炕整齐的放着两个军人的行李,便问坐在南炕的母親,是谁在咱家这住?母亲告诉他是名叫雷锋和乔安山的两个解放军战士。原来,雷锋随连队1962年2月26日来到下石碑村后,第一个房东叫李维国,但在那里没住多久,因李家儿子结婚需住处,雷锋就搬到了刘东林家,4月中旬刘家儿子也要结婚没地住,生产队又把雷锋和乔安山两人安排到沈家北炕。这是雷锋在下石碑村最后一个房东,也是雷锋生命里的最后一个家。雷锋在这里度过生命最后的129天。沈家是一座三间茅草房,东西两间为住室,中间为厨房。据沈光讲:除老大结婚在别处有房子外,父母二老早就把这个房子的产权按其余四弟兄每人一舖炕做了分配。1962年那时,父親己过世,母親健在。老三沈起鳯是1949年抗美援朝老兵,53年负员分配到本溪某厂,后下放回家一直在生产队里当干部,老四沈起新1962年当义务兵去了部队,所以他俩都不住在这,只有老二沈起发陪着母親和未出嫁的妹妹住在这个房子的西屋。母亲和妹妹住南炕,二哥住北炕,但因他是生产队饲养员,晚上需要餵牲口,不在家里住。所以,雷锋才从刘家搬到沈这个家。
沈家老五沈光拿着雷锋1962年送给的照片
据知情人讲,艾荣普家的成分是地主,因此家里的房子被没收当作生产队队部了。但为了他们有个栖身之处,1961年秋,时任生产大队队长的沈家老三沈起鳯,便把艾荣普和父母安排住在了沈家东屋。后来,沈家老五沈光(沈起坤)因从辽阳“精减”回家后不久,阴历5月初7要结婚没地方住,所以就在艾荣普住的东屋搭了一个北炕,让雷锋和乔安山住在了那里,至此,雷锋便和艾荣普成了同室南北炕的“近邻”。但艾荣普在沈家并没住多久,1962年秋,生产队在离沈家一道之隔的东南方批给他一处房基地。艾便盖了自己的茅草房,并于1983年翻盖成了砖瓦房,一直居住至今。
当我们问起当年雷锋在沈家住时的情形时,沈光便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的说起来。他说:“其实,我在没回下石碑之前,就己经知道了一些雷锋的先进事迹。看到这样一个模范人物住到我们家,別说我当时有多么高兴啦,这是我们家最光荣的事。所以,自打雷锋住进我们家,我便和比自已年长6天的雷锋成了好朋友。那时,我喊雷锋大雷。他是个大好人,住在我们家像自已家一样,看到啥活抢着干,只要看到能伸手的活就一定会动手。那阵子我们家和西院老李家的水缸总是滿满的,都是雷锋从村头用扁担挑回来的。特别是一大早出完操回来,洗漱完后就掃院子和大门外街道。那时正是农忙时节,农村的活很多,也很脏很累,但雷锋从不嫌弃,一有工夫就帮着干,什么挑粪,浇水,锄草等啥活都干过。有一次,我们家前院左侧墙倒了,他从连里回来后连屋都没进,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就跟我们干起来。那时,我家养猪需要去挖野菜回来煮成猪食,雷锋一有空便也和我家人去挖菜煮猪食”。沈光接着说:"雷锋是个非常热心人,谁有难处,他想方设法去帮你。那年的6月一天,我母亲因大雨天干活着了凉,到了晚上高烧不退,咳嗽的上不来气脸都憋得发紫了,雷锋见状,急忙帮老人换上衣服,自已开車把老人送到医院,经过救治使我母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雷锋不光关心我们家,对西院我有病的舅媽也非常关心,三天两头过去探望,有时还把自已舍不得吃,省下的馒头,油条送给有病的舅媽。有一次,我正在院门外站着,看见雷锋从部队伙房吃饭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包东西,正准备进西院李家,我随口问他干啥去。雷锋说:刚吃过饭,部队今天改善火食,炸的油条,我那份自已没舍得吃完,留下点给有病的李大娘送过去,也让她老人家解解馋。”“雷锋是个爱干净的人,差不多每天都在洗衣服,刚开始我还很纳闷,后来无意中唠嗑才知道他是在帮助战友洗衣服。雷锋还是个爰学习的人,我经常看见他没事休息时一个人在看毛主席的书。他还有个写日记的习惯,每到晚上他都伏在炕桌上写日记。”
当我们问到他雷锋因公牺牲时的情形时,他强忍住悲痛,对我们说:”1962年8月15日是铭刻在我心里的日子。雷锋那天起来的很早,早晨起来做饭的我媳妇看到他从东屋走出来时哭了,忙上前问雷锋咋的啦,雷锋一边擦眼睛一边说,没咋的,就是昨晚梦見我媽啦,我很想我妈。听到这话,我媳妇还劝了他几句。谁知,这竟成了我们家人和雷锋最后的交谈,是最后的一别。他走后再也没回来。雷锋因公殉职的消息,我们村大部分人当天就从部队的战士口中知道了。我是下午雷锋部队的同志来取雷锋的遗物时知到的,当时包括我们全家在内的很多村民都哭了,对这样一个好人的离去悲痛不已。”沈光说到这里, 想起了当时的一桩桩往事,眼睛里掛满了泪珠,他一边擦着眼泪,一边从一本装满照片的相册里拿出一个小塑料袋,打开后取出一个小小的红布包,他用颤抖的手拨开一层层红布,从里面拿出一张小小的一寸雷锋照片。“这是雷锋在我家住时,我管他要的。我特别珍惜它,开始时把他放在相框里,后来怕相片受损,我便把它用布包起来。一想起雷锋时,就拿出来看看,有时还拿着照片和孩子们讲讲雷锋当年在我们家住的故事。"“雷锋的事迹和精神多年来一直鼓舞和鞭策着我"沈光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我学雷锋的样子,真心实意的为乡亲们看病,不论谁家大人孩子病了,我都随叫随到,从无怨言。遇到家庭困难的人来看病,我都是尽义务,不收一分钱药费。现在,我年岁大了,腿脚还不利索,不能出外给人看病了。但还能为大家量量血压什么的。这样做也是乡里乡亲的相互帮衬一下,拉一把,既帮了别人,自已心里也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此行,我们在下石碑村看到许多充满了雷锋文化元素的场所、设施。这是雷锋精神在这个村里留下的深深烙印,但让人遗憾的是,看到雷锋生命最后的一家房东旧址,当年雷锋生命中最后的家,虽己翻建10多年但至今还只是个框架,没有完工,不免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总感到很迷惘。是沈家无钱?是当地政府不重视?还是別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什么原因,让这么重要的宣传雷锋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期盼有关部门能引起重视,尽快再现雷锋在生命最后一个家时的工作生话原貌,切切实实地为弘扬雷锋精神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