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由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江宁区慈善总会共同在“江宁区慈善总会”微信平台上打造的“互联网+慈善超市”着实“火”了一把,据统计,运营首月精准捐助达3888起,捐赠者均来自全国各地。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自2003年8月南京市首家慈善超市问世以来,经历了120家慈善超市街道全覆盖的“盛况”,但因“造血”功能不足、宣传不够等运营瓶颈,目前南京市剩有90多家传统意义上的慈善超市,且大多存在运营困境。而此次“互联网+慈善超市”3888起捐赠,这相当于南京市同等规模的传统慈善超市同期捐助业务量的百倍,同时意味着,互联网给正深陷困境的传统慈善超市带来新的思路。
“互联网+”思路让救助更精准
据《南京日报》报道,家住江宁区的小陶近日收到了爱心人士寄给她的保温杯。小陶9岁父亲过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可以每月享受两次由政府买单的免费照护服务。有一次,护理员上门服务时,小陶表达了渴望有个保温杯的愿望。护理员随即将她的需求提交到“互联网+慈善超市”平台,很快就被来自上海的杜学鹏在新闻中听到消息,并认领了捐赠。据杜学鹏介绍,她在“江宁区慈善总会”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慈善超市”平台看到小陶的需求后,点击“帮助Ta”认捐了一个保温杯。当天,顺丰快递安排人员上门取件,第二天保温杯就送到了小陶的护理员手中。
“像杜学鹏等爱心人士最终能在平台上看到的救助对象,都是经民政部门确认过的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儿童等。”江宁区民政局双拥办副主任王津东表示,他们的需求信息由上门服务的护理员询问后提交,做到“点对点”精准捐赠。同时,“民政数据系统”也会进行分析、筛选、排序和优化,让最迫切的需求和最需要捐助的对象优先显示在平台上。
有的救助者只想捐赠自己手中的物品,而快递费用谁来支付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了解到,江宁民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筹集了首批10万元快递费用,当捐助者“下单”后,EMS或顺丰会自动上门收件。
记者注意到,“互联网+慈善超市”的创新运营形式之所以受到关注,一是像网上购物一样如此便捷,足不出户、动动指尖便能实现救助;二是施行地域跨越捐助,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慈善超市一样,完成“救助过程”受地域限制;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可根据受助者的需求直接实现“点对点”救助,有效地实现扶贫要“精准”。
传统慈善超市走出尴尬“寒冬”
近年来,经过各地慈善超市的实际运营状况和实践不难发现,传统慈善超市占用了较大的物理空间和较多政府资源,并且因为缺少运营思路、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多地慈善超市维持运营举步维艰。
以南京市为例,2003年8月,南京第一家慈善超市在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成立,随后慈善超市在全市“遍地开花”,2009年全市慈善超市数量达到了120家,实现了街道层面全覆盖。而据统计显示,慈善超市曾一度锐减到40家,其面向社会开放经营的慈善超市或勉强维持或存在亏损,目前南京市仍有90多家慈善超市。
据报道,当地目前大多数慈善超市的经营者是街道民政部门,房租、人员工资都由政府“埋单”,因此,现有传统慈善超市更像是“中转站”,接受政府的物资后再转发给贫困家庭。
为帮助慈善超市走出低谷,更好发挥帮扶困难群体的功能,2018年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发展全市慈善超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现有商业超市基础上,要增加慈善超市的属性与功能,实现慈善超市与商业超市的高度融合。同时创新改革运营模式,对政府主办的慈善超市全部转向市场,使社会力量成为慈善超市的运营主体。此外,南京市还率先在全国、全省提出了对民营化慈善超市进行改造补贴和运营补贴两项激励措施,出台《南京市慈善超市补贴申报暂行办法》。据了解,改造补贴用于慈善超市的改造维护及器材配置,按建筑面积2万元/10平方米一次性补贴。
此次,江宁区慈善总会创新慈善超市运营模式,3888起精准捐助仅是“互联网+慈善超市”的首月运营成绩单,后续如何,能否借鉴于全省甚至更大范围推广还需时间考验。另一方面,市场化转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策补贴、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以南京市为例作出的积极举措与创新尝试。因此,无论传统慈善超市的“寒冬”还有多长,我们期待在政府与民间打好配合的同时,优势互补,充分调动起比如社区、街道等更多力量的参与,让慈善超市真正发挥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