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元振国)神州大地,关山重重座座,然而,重重关山之中有这样一座关隘,并非因其险峻或恢弘的地势而闻名,更是因一场改变历史的胜利而永载史册,被赋予了超越地理坐标的永恒光辉——这,便是平型关。

回望1937年那个高粱泛红的季节,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使八路军威震敌胆,功载史册。
1937年9月25日,作为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首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一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古长城上,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段镌刻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诉说着平型关战役在抗战史上的重要意义。

站在平型关明长城上,向远望去,我的心感慨万千。平型关,日军在这里“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全民族抗战的信心从这里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这一战:“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从此,伟大的抗日战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险关,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此,一个饱经患难的民族,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充满了必胜的希望……如今,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的平型关大捷遗址已成为热门红色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2025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笔者于8月2日一早骑摩托从河北邢台出发,380公里路程一路飞驶,途中,一路登山过隘,踏上山西灵丘这片浸染着英雄鲜血的土地。

踏访平型关,感受革命老区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聆听在群山中回响激荡的胜利号角。回望千年古长城,精心垒筑的砖石,未必能成为护佑中华民族安宁的绝对依靠;当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挺立如峰峦,当万众一心的意志汇聚成洪流,血肉和信念必将熔铸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胜利的精神锋刃。

站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门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是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取得首战大捷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英雄史诗开篇。

首先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在史料中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馆内“平型关记忆”“浴血奋战”“英雄不朽”等展区依次展开,系统呈现了平型关战役的背景、过程与深远影响。一张张真实的史料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将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重现在人们眼前——纪念馆内陈列的文物,雕塑和展板,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到一个月,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气焰嚣张的日军,企图一举攻占华北屋脊——山西,进而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一时间,“恐日病”的哀号、“不抵抗”的论调像瘟疫一样在中国蔓延。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后即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展馆内,泛黄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配合国民党正面守军,在平型关东侧乔沟一线伏击进犯太原的日军。经过血战,歼灭日军一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一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展馆内还陈列着当年参战将士旳遗物,从林彪、聂荣臻的指挥刀,到普通战士的钢盔和子弹袋,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

展馆中央矗立着十尊威严的将军雕像,气势恢宏。林彪右手握着望远镜,目光炯炯有神;聂荣臻左手叉腰,神情坚定。这些雕塑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指挥若定的将军们。展馆的墙上,一幅巨大的浮雕再现了当年战斗的场景:八路军战士奋勇杀敌,日军溃不成军。浮雕前,许多参观者驻足良久,神情肃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一张中日军队步兵师兵力装备对比表吸引参观者驻足,它详细地列出了当时两军兵力上的差距,也将我们带回1937年那个人高粱泛红的季节。
“人数:中国军队师10000余人,日本军队常设师团22000人;步骑手枪:中国军队师3821支,日本军队常设师团9476支;轻机枪:中国军队师274挺,日本军队常设师团541挺,马匹:中国军队0,日本军队5849,坦克:中国军队0,日本24辆,车辆:中国军队0,日本军队262辆……”“
还不仅是装备上的差距,当时的中国,恐日病的哀嚎、不抵抗的论调,像瘟疫一样蔓延。山河色变,政府和军队却无所作为的现实,沉重打击了国人的抵抗意志,更在无形中助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我仔细研读展区内容,从战略部署的全局考量到战斗进程的关键节点,逐步理解这场战役如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转折点。“这些史料让我们清晰看到,平型关大捷像一道光,照亮了当时笼罩在‘亡国论’阴影下的中国,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更多人坚信团结抗战就能迎来曙光。
平津沦陷、张家口沦陷、淞沪危机、南京危机……回望1937年,当时的中国,无论南北都是一连串的失利,国土被不断侵占,似乎“亡国”即在眼前。但在平型关,日军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与无畏,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平型关大捷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离开展区,我驾驶着摩托在一处高坡处停下。眼前,一块石碑上刻着“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10个大字的石碑。
乔沟,一条长约4公里的沟壑,位于内长城平型关东侧,东北西南走向,为秦汉以来蔚县、代县间的交通要道。它地势险要、回旋曲折,最窄处仅能容一辆车驶过。沟壑两边,是高达20多米的陡崖。

1937年9月,日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企图突破平型关放线迂回太原。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队守御平型关内长城防线,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奉命侧击日军,利用平型关东北乔沟地形设伏,投入4个团约1.2万人,采取“拦头、斩腰、断尾”战术:第685团埋伏在乔沟以北,负责截击日军先头部队;第686团居中伏击敌主力;第687团埋伏于乔沟至蔡家峪公路东侧、封锁沟尾断敌退路;688团为预备队,独立团与骑兵营阻击增援。
9月24日夜,主力冒雨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急行军前进,在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的附近的山地设伏。全身湿透的八路军战士们身着单衣趴在冰冷的地上,等待着敌人。9月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后续部队百余辆汽车及200辆辎重车队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

115师指挥所遗址
“初战即是血战!”115师抓住战机,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突然发起猛烈攻击。首轮攻击即摧毁敌车队,分割日军为三段。日军依托汽车抵抗,八路军因弹药不足发起冲锋,战士们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勇猛地向公路冲去,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然而敌人终究凶恶至极,冲上去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来。686团3营9连140余人仅存十余人仍死守阵地。
那一刻,战士们无畏生死,与敌肉搏,前仆后继地向前挺进。当八路军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将刺刀捅进敌人的身体,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时,硝烟弥漫,血流成河。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血肉飞溅中消散!10余里长沟内,到处是鬼子的尸体和冒着滚滚黑烟的汽车……是役,经过6个多小时的殊死血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取得了八路军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

带着重走战斗路的深切体会,遥望着烈士纪念碑,我怀着对英烈的崇敬,来到了平型关烈士陵园。陵园内,苍松翠柏环绕,一座座墓碑整齐排列,静静矗立在山间。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步入陵园,脚步轻缓,生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英烈。在刻有“平型关战役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我低头默哀,耳畔仿佛回荡着当年战斗的呐喊,心中涌动着对英烈舍生取义的无限崇敬。我缓缓走过一座座墓碑,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对英烈的崇敬与缅怀。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平型关大捷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自此,一颗名为“信心”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发芽。至1938年年底,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已经基本完成了战略展开,依托根据地的游击战不时奏捷,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完全落空。

这场胜利,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哪个政党是民族的脊梁,哪支军队是胜利的希望。“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句民间口号大捷后广为流传,通过平型关大捷,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人民心中竖起了形象,立起了威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