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元振国)2024年11月16日是秦基伟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上午,公益中国人一行离开了七里坪长胜街,前往位于红安七里坪镇秦罗庄的秦基伟将军故居,纪念将军诞辰110周年,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公益中国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
在群山中有一片平坦宽阔的地,依山傍水坐落着村庄,这里就是秦将军的故乡

秦罗庄全部姓秦,因租用罗姓地主田地,故称秦罗庄。将军故居为平房两间,坐北朝南,青砖布瓦,普通鄂东民居建筑风格。室内摆设的桌椅、床柜等家具,基本保持原居面貌。

秦基伟(1914年11月16日-1997年2月2日),湖北红安县七里坪人,开国中将,曾在朝鲜战场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建国后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部、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1988年获授上将军衔。
秦基伟将军有二子一女:长子秦卫江,生于1955年,能武能文,是解放军第一个获授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2011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东部战区副司令员,中将;次子秦天,生于1957年,现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中将。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被誉为“将军县”,革命战争年代,历史上不足50万人口的红安县,就有无数热血青年积极响应红军的号召。在那个特殊的时期,14万红安的英雄儿女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国后,授衔仪式上,红安县籍的开国将军223位,其中包括秦基伟将军,他是红安英雄儿女的代表,他参加了近代不同时期的多个战役,有幸走向共和国胜利!后来又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屡建战功。

在故居正前的绿化树外面看正前方,视线更开敞。面前是一水塘,正前天马山更明显,故居石屋正对天马山之鞍背。马鞍下尚有低丘,如上马櫈,右侧一圆侧,如马童。
秦基伟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他的故居位于风景秀丽的乡村之中,这里不仅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故居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实物,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将军故居纪念展。认真聆听着关于秦基伟生平事迹的讲解,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使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阅读着记录秦基伟同志生平的文献资料,被秦基伟将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深深打动,对中国的革命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我暗暗发誓,将把在将军故居获得的感悟带回、记录下来,与更多的公益中国人分享,共同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秦基伟出生一个平凡的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兄弟姐妹共三人。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虽然仅接受过短期的私塾教育,但对文字有一定的理解,这对秦基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父母的耐心教导下,秦基伟自小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和懂事的性格。他十分明白家庭的艰辛,不到10岁就开始下地干活,耕地耙地、插秧施肥,样样都会,因此从小便养成了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奋勇向前。
生活的艰苦还不是最难熬的,最可怕的是亲人毫无征兆的离世,秦基伟还小的时候,母亲刚去世,父亲、伯父也接连离世。后来,哥哥病逝,姐姐出嫁,短短三年时间,一晃眼家里只剩下秦基伟一人。他觉得,这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往后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他也不怕,死亡的恐惧他早已尝了数遍。
1927年,黄安爆发了农民运动,已无后顾之忧的秦基伟决心要参加义勇军,邻里都劝他三思而后行,想想自己到底行不行。
秦基伟拍着桌子说:“我就是不怕死,我就是要和穷人一起闹革命。”
在他看来,无论如何选择,其结局都是死,比起被饿死,何不如带着满腔热血,赌一次未来,这样就算死,也死的有意义,不枉此生。
而早在四年前,黄安就出了一位革命先锋董必武,他集结各路好汉,在武汉中学成立了黄安工作组。在他的带动下,许多黄安人发动革命,1927年11月13日,3万多黄麻农民揭竿而起,吹响了黄麻起义的号角。
秦基伟意识到机会来了,13岁的他参加了赤卫队,立马扛起一杆红缨枪,跟着声势浩大的大部队,挺进黃安城。
在人民群众的集体努力下,黄安县城被攻克,黄安农民取得绝对胜利,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黄麻起义这么一个农民运动,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而且,它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意义非凡。
正因为有了黄安的反抗,党才能在大别山顺利领导多次起义,一举打通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北三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才应运而生。党顺势以黄安七里坪为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二大红色根据地,主力红军达4.5万人,规模直逼江西中央苏区第一大红色根据地。

1929年8月,秦基伟参加了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监护连排长、总部手枪营连长、少共国际团连长。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在黄安战役中,他带领全连冲锋陷阵,出色地完成了保卫总部的任务。1932年,在部队向川陕转移前的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以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追随部队转战3000里,抵达川北。1933年,秦基伟任中共四川红江县县委委员和军事指挥长,奉命组建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并任团长。1934年,任红31军274团团长。1935年5月参加长征,曾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师长、后方梯队梯队长。三次爬雪山,两次过草地。
秦基伟将军一生战功卓著,被誉为战场上的传奇英雄。他不仅勇敢且无畏,智谋超群,意识坚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1936年的西路军远征中,当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第4局参谋、科长,他在河西走廊经历了人生中最严酷的战斗。10月随部西征渡黄河作战。在高台失守、临泽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临危受命,任城防总指挥,面对凶猛的马家军,他组织所部奋勇作战,与数十倍于己之敌血战3昼夜,但由于红军武器和弹药极度匮乏,加上后勤支援不足,在掩护主力转移后,突出重围,最终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西路军失败后,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秦基伟将军并没有退缩,他带领一支小分队坚持在祁连山打游击,终因弹尽粮绝,最终却不幸被敌军俘获。所幸的是,他的身份未被暴落。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旧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狱中与其他同志秘密成立党支部与敌斗争,之后机智脱险。几个月后,在组织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秦基伟奉八路军129师命令,单枪匹马前往山西省太谷县组建抗日游击队。他以出色的领导能力,很快就组建了一支近千人的抗日武装。后来,这支部队奉命与赖际发同志领导的部队合编为“129师游击支队”(对外称“秦赖支队”),这是129师在太行山上正式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1938年初,“秦赖支队”发展到5000余人,在17个县内建立拥有100多万人口的抗日游击根据地,配合129师主力打败日伪军“六路进攻”和“九路围剿”,同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秦赖支队被改编为晋冀豫军区一分区,秦基伟任军分区司令员。
1940年7月23日,八路军总部下达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该战役后被称为“百团大战”。期间,秦基伟任新编11旅副旅长,指挥该旅第31、32团在邢台附近的平汉线袭扰日军,配合正太路主战场粉碎了日寇的“囚笼政策”。1941年11月,秦基伟带领31、32团奉命到赞皇县组建太行军区第一分区,任司令员兼地委书记,领导分区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使太行军民终于度过了极端困难时期,迎来了“秦赖支队”抗日的胜利曙光。
1944年伊始,华北敌后军民开始向日军发动局部进攻,秦基伟领导的一分区军民再接再厉,连续发动春、夏季攻势,一举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包围太行根据地的三道所谓“钢铁封锁线”,尔后率部东下太行山,连克赞皇、临城、内邱、高邑四县,威震敌寇。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在河南博爱王卜昌地区成立,秦基伟任司令员。为配合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他率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楔入八百里伏牛山,连攻克县城15座。尔后攻洛阳,战南阳,克郑州,参加淮海战役,率部围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949年2月,九纵队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秦基伟任军长,参加了渡江、两广、解放大西南战役。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云南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兼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等职。

1951年,秦基伟主动请缨,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15军入朝即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从“三八”线一直打到汉江北岸,首战告捷,全歼菲律宾营,重创美军陆战第2师。歼敌900余人。为掩护东线主力兵团回撤,15军在芝浦里顽强阻击美军10昼夜,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歼敌5200余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为此,彭德怀司令员特致电表彰。同时,15军还率先开展了群众性的打击敌机运动,击落击伤美机83架(击落56架)志司给该军记功一次。1952年10月,敌调集重兵向15军担任防御的上甘岭地区发动所谓的“金化攻势”,秦基伟奉命直接指挥了上甘岭战役。15军和随后参战的12军一部,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幅内,与装备精良的6万美军浴血奋战43昼夜,歼敌2.5万余人,创造了以坑道工事为主题的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取得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大捷,他的英勇创举推动了抗美援朝胜利的进程。上甘岭战役后,15军担负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防御。抗美援朝期间,秦基伟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枚、二级国旗勋章2枚,1953年6月回国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尽管秦基伟将军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依然在我们公益中国人心中长存。他的英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致敬!从刀山火海中走出来的将军。历史不会忘记您的丰功伟绩,红土地如今生机勃勃,将军和先烈们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