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益中国人    投稿信箱:zggydb@126.com 人员查询
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动态 > 热点

公益中国人红安七里坪八一村探访红色遗址 传承革命精神

时间:2024-11-26 19:09:35  来源:公益中国人  作者:元振国

        公益中国人(元振国)2024年11月15日,在这个明媚而又温暖的日子里,公益中国人一行来到了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探访红色遗址,唤醒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红安县七里坪镇,地处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边际。在青山绿水间,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小镇,已经走过了600多年的时光。这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和主战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地、红二十八军改编地,被誉为“红色的圣地、将军的摇篮。”

 

 图片1.jpg

八一村位于七里坪镇区东面1公里处,全村版图面积5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弯,是著名的红色村村里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政府保卫局旧址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黑洼鄂豫皖红军烈士墓地,鄂豫皖少共国际团团部旧址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特区党委书记郭述申、政府主席甘元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都曾在此战斗过,全村有张南一、程训宣等在册烈士200多人。这里还是不当团长回乡当农民的方和明的家乡,是和毛泽东无话不谈、和恽代英交情甚笃的五四“先贤”郑南宣的故乡,是徐向前元帅的夫人程训宣的牺牲地,也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首唱地。

图片2.jpg

来到群山起伏、青松叠翠的八一村王锡九湾(原名王锡九村)。坡上一方清塘前,原是烧窑处,王锡九当年一直是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围剿的重点。在一次围剿中,敌人先用重炮曾对红军轰炸,许多房屋被炸毁,许多红军和村民倒在血泊中。英雄无畏的红军战士对敌人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当时有两个红军战士正伏在石坡下狙击敌人时,一颗炮弹呼啸而至,落在面前的石坡上,正在指挥作战的排长见状,一个飞扑上前扑在战士的身上,两个战士安然无恙,排长却被炸成重伤。过后一场大雨,将这个被炮弹轰炸,留下来的2米多深的炮弹坑浇得满满的。为了纪念那场战斗和那位负伤的排长,村民将这个弹坑命名为“炮弹塘”,不管天多旱,村民们从不到“炮弹塘”中取水、洗涮,他们说:“炮弹塘中的水都是老天的泪。”现在,八一村将“炮弹塘”进行适当整修,将其打造成一个有红色标记、有红色意蕴的微型风景塘。

图片3.jpg

 

沿着水塘,穿过民居,再顺着林荫小路向高处走,一座布瓦铺盖、砖木结构的建筑便映入眼帘。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图片4.jpg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在河南省光山县王家湾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7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迁到七里坪王锡九村此屋。

从此,鄂豫皖边界地区党政军统一组织起来,把分散在大别山区的三块革命根据地,结成了一个统一指挥的有战斗力的整体。

图片5.jpg

温暖的阳光洒在水塘中,把静谧的村庄映的像一幅画儿,在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过程中,八一村以红色精神赋能,以红色文化为骨。按照“有止可循、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要求,牢固树立小微水体就是历史、就是环境、就是风景、就是基础的理念,通过高起点规划、系统化建设、工程化推进、全方位整合,高质量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努力打造美丽的家园、绿色的田园、幸福的乐园。

图片6.jpg

村两委在水塘的上方建起了英烈广场,还在“红军井”上建起了思源亭,思源亭的两边挂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的牌匾。以示永远不忘党的恩,永远不忘红军情。

图片7.jpg

“红军井”的旁边,水塘右边的山脚处,建设了展示毛主席诗词的书法长廊和勤俭亭,环绕在水塘旁。这口水塘和塘上的“红军井”不仅承担着村民用水的责任,还沉淀着鄂豫皖地区革命的红色历史,承载着军民鱼水深情的永恒记忆。

王锡九塆是当年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特区政府保卫局驻地,是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丰富、红色建筑集中的塆子。整个塆子环绕着山洼围着水塘而建。塆子的门口既是建塆以来全塆村民洗洗涮涮、消防灭火的主水源,也是全塆农业生产用水重要的水源。当年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特区政府保卫局的工作人员和保卫人员几百人的洗涮用水也全靠这口水塘。紧张的工作战斗之余,苏维埃政府和保卫局的首长都喜欢围着水塘散步、边思考、边交流、边讨论,很多重大决策、重要决定、重要决议就萌生于水塘边的散步。首长们在散步时发现,因为有了门口塘,村民的洗涮用水比较方便,但饮用水却需要到离塆两里多路的东岳庙河去挑,耗时费力,一遇刮风下雨落雪非常不方便。为了让村民吃上方便干净的水,特区苏维埃政府决定在门口塘右上角挖掘一口水井,红军战士和机关人员轮流作业,首长们也挤时间参加挖井,历时三个多月,一口深达10多米的水井终于汩汩出水,全塆村民敲锣打鼓庆贺,村民们不出塆子就能吃上甘甜清咧的井水。

为了不忘红军的挖井之恩,村民们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并立碑留念。这口水塘和塘上的“红军井”不仅承担着村民用水的重任,还沉淀着鄂豫皖地区革命的红色历史,承载着军民鱼水深情的永恒记忆。

图片8.jpg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出现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啦,亲爱的工友们啦,唱一个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这首后来改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红色歌曲《庆祝苏维埃》,也是率先在王锡九村唱响的。当时,七里坪列宁小学校长戴雪舫为了庆祝1930年苏维埃政府成立,创作了这首红色歌曲。

后来,这首歌从七里坪传唱到全国,从战争年代唱到新时代。在一代代人的传唱中,这首歌已成为人们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内容。

 

“苏区名村王锡九,十万英豪齐聚首。红军团长方和明,解甲归田当农民。八一红旗肩上扛,一颗红心永向党。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

 

出生于七里坪一个贫苦家庭的方和明,曾参与黄麻起义、红军长征,身经200余次战斗,7次负伤、15次立功受奖,却居功不骄。红军时期他曾担任连长,后来当过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安排体弱多病的方和明休养,他却申请回乡务农,解甲归田,带领乡亲们苦干30年,后来又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方和明从部队回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不知道他曾当过红军团长。当乡亲们问他在部队当了多大的官时,他总是隐瞒自己在部队的职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方和明到县民政局登记残疾证。工作人员问他:“你在部队担任什么职务?”方和明回答:“我是一个红军战士!”工作人员提醒,部队职务的高低,关系着回乡后的多项待遇。方和明的回答还是不变。工作人员心想,方和明在部队干了20多年,起码也是个排长,便在职务一栏填写了“排长”二字。

1957年,被评为红安县劳动模范的方和明,光荣出席全省劳动模范大会。会议期间,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在光荣榜上看到方和明的名字时,有些眼熟。他立即派人请来方和明,一见果然是20多年前的老战友。

陈再道拉着方和明的手说:“你过去当团长,在战场上是英雄,现在回乡当农民,是劳动模范,仍然保持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就这样,方和明的真实身份这才正式被披露出来,“红军团长当农民”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方和明有一段留给人们的话语:“我是长工出身,我要闹革命;我是共产党员,要坚守对信仰的誓言;我是一个红军团长,要兑现对乡亲的承诺;我方和明做一辈子农民,不改初心!”

爱党为民、无私奉献、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艰苦奋斗、自律廉洁、革命到底、永葆本色。至今,方和明的精神仍在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革命老区,红色村庄,承载着历史,记录着战斗,赓续着精神。一个村庄,就是一段故事,就是一本教材,就是一座丰碑。在这里,我们读懂了“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革命胜利,靠的是什么?继续前进,需要什么?”

图片9.jpg

 

八一村曾是重点贫困村。近几年,村“两委”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并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实施。如今,八一村建成了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乐等。通过推行红色旅游、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改造青茶厂房、组织村内党员群众种植野菊花和红薯,在促进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8万余元。2018年,八一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20年,入选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红色资源的宣传推介,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八一村热闹起来了。

眼下,加快实施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是八一村村干部们今年重点工作之一。按照计划,八一村将修复红色遗址遗迹,扩大绿化面积,完善公厕等基础设施,新建“老团长”红军食堂、村情村史馆,将废弃学校改造为红色教育基地以及扩大茶园种植规模、发展红苕种植产业等,2021年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40万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坚强的阳光小童星武姗姗
坚强的阳光小童星武姗
爱心捐款助学    祭奠缅怀英烈
爱心捐款助学 祭奠
重访伟人身边人   接受红色洗礼
重访伟人身边人 接受
“庆国庆送温暖”慰问孤寡老人暖人心
“庆国庆送温暖”慰问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特别公告 | 组织机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754号
京ICP备100395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7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