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元振国)2024年10月28日上午,我从左权县城出发,40多公里的路程,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参观了前方鲁艺纪念馆。这里被四面秀美翠绿的太行崖壁围绕着,与土墙灰瓦的乡村房屋一起构成了一幅惬意的田园图景。
前方鲁艺纪念馆,位于左权革命老区桐峪镇上武村,延安鲁艺精神教育基地,集中展示了“前方鲁艺”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为中国革命文艺作出的开创性工作。
为了纪念前方鲁艺这段历史,左权县在上武村前方鲁艺旧址西侧200米处兴建前方鲁艺纪念馆。纪念馆占地40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展厅面积约1557平方米。展陈共分风起延安、云涌太行、花开神州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前方鲁艺”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为中国革命文艺作出的开创性工作。
走进前方鲁艺纪念馆,我认真仔细地观看着展出的图片,了解到“前方鲁艺”起源和发展。全民抗战进入高潮后,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文艺运动蓬勃发展。艺术成为抗战中宣传和和发动群众最有力的武器之一。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学校以鲁迅的名字定名,意在延续鲁迅的精神,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发挥文艺急先锋的作用,为抗日民族斗争多做贡献。
为了粉碎反动的专制的思想文化战,中共中央发出了“广泛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的号召,强调 “没有抗日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与总的抗日斗争相配合,抗日也是不能胜利的。”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文艺宣传骨干,促进根据地抗战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倡导与支持下,一大批有较深造诣的文化工作者从延安以及国民党统治区汇聚到太行山上。
80多年前的1940年元旦,起源于延安鲁艺、以李伯钊为校长的“前方鲁艺”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成立,同年11月,八路军总部、中央北方局等军政机关由武乡转移至辽县(现左权县)麻田一带,践行于抗战一线的“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亦称“前方鲁艺”“太行鲁艺”)随八路军总部转移,最后驻扎桐峪镇上武村。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鲁艺的艺术家们以笔当枪,以艺为刃,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建设“文化的军队”,开设了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和普通科,同时设立了诗歌、文学创作课程和鲁艺木刻工场,创作了反映军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的大量木刻、话剧、秧歌剧等艺术经典,宣传作品,用文艺作品鼓舞战士士气、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由此在这里开展了形式丰富、成果丰硕的抗日文化工作,在国内抗日前线、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上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前方鲁艺”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前方鲁艺”在上武村的战斗岁月简称“上武前方鲁艺”。
80年过去了,“鲁艺”人留给后人丰硕的精神财富,如清漳水一样长年滋润着一方水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不断奋进向前。
“鲁艺学校”师生在极其困难时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文艺工作方向和任务,克服困难,纷纷投入现实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和传播了一大批以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为基本题材,反映新时代、新政权、新生活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文艺作品。在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召开期间,鲁艺剧团公演了《巡按》《钦差大臣》《模范妇女》等剧目。
为实践文艺大众化,鲁艺师生掀起了下乡、进厂、上前线的热潮。在探索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上,吸取多种民间文艺样式加以改造、发展,创造出了一些既不脱离民俗原貌又增添了文学艺术的新的文艺样式。形象地展示出一大批深入生活、面向群众、鼓舞斗志、深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
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前方鲁艺的创作风气为之一变,鲁艺师生的面貌焕然一新,艺术家们纷纷深入生活第一线,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态度从事创作,鲁艺发展走上了文学艺术民族化、革命化、大众化的道路。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住着咱们的鲁艺学员。上武前方鲁艺为抗日部队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培养出了陈强、赵子岳、华山、罗工柳、胡一川等一批重要的艺术骨干人才和群多杰出的文艺精英,这些学员奔赴在各个抗日前线和反顽战场,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文艺院校的发展和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作出了贡献。
上武村曾经有八路军129师轮训队、卫生学校、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本部等驻扎在此。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先后在此讲话、授课、研究作战部署等,周边有一系列历史遗迹、文物旧址。
因日军残酷扫荡,1942年5月至9月18日,前方鲁艺人员陆续离开上武村,学校转换多种办学形式继续为抗战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在“大扫荡”中,有至少三十余名前方鲁艺师生英勇报国,先后牺牲的前方鲁艺文艺烈士就有朱杰民、严熹、龙韵、蒋弼、陈默君、刘韵波、刘芝灵、赵再清、乔云、瞿穆白等30多人与同期牺牲的何云等新闻烈士一起,留在了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
上武村和左权的许多村庄一样,处处有红色革命的遗迹。这里有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宣传队战士等国际志愿同志,其中还有延安鲁艺一期学员、“军歌之父”郑律成,曾经还有村民看见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志愿医生,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战斗,因此上武前方鲁艺也是“国际的鲁艺”。
太行山上,“鲁艺学校”从创建到撤销将近三年,其中在左权县生活战斗近2年时间。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中,创作了一大批鼓舞民族斗志、记录烽火岁月的文艺作品,传播了精神能量。
80多年过去了,“鲁艺”人留给后人丰硕的精神财富,如清漳水一样长年滋润着一方水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不断奋进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