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浙江宁波讯(韩同瑞 通讯员廖丽华)娄逢理,宁海县岔路镇高塘村村民。十年前,一场重病差点让他的家庭分崩离析,在全国道德模范孙茂芳的帮助下,他病情得到了遏制,重新站了起来。那时起,他就在心中立下了一句誓言:“我走到哪,就要把好事做到哪。”
“要帮忙,就找我,电话……”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他印制了自己的名片,分发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为了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他一年中的大多数日夜都在镇医院、镇养老院度过,善行足迹甚至远至县第一医院和杭州的医院;为了把老人照顾得更专业、更细致,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自学护理知识,记录的健康档案足足有上百本笔记本。
近十年来,他义务照顾200多名老人,并为13名老人送终。他曾面对过不解、质疑甚至嘲讽的目光,也曾为没有尽到家庭责任而心怀愧疚,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那句诺言,始终默默在做一名“全职义工”。
他以凡人善举帮助了很多人,温暖了很多人,也凝聚了一群人。
一场变故,萌生初心
“我要把善举接力下去,去帮助那些需要我的人”
在成为一名“全职义工”之前,娄逢理的生活轨迹就和一名普通农民没有两样,求学、务工、娶妻生女……日子过得清贫,但也还算安稳。
出生成长在民风质朴的山乡,娄逢理原本就是个热心的人。他十六七岁就开始学木工,每逢乡里乡亲造房子或翻修房屋,他都会去帮工。最长的一次帮工,长达两个月,他分文未取。
从邻里相帮到帮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源于一场变故。2008年,一向勤劳的娄逢理突然感觉全身乏力,一起床就会发晕,虽然遍访宁波、宁海各大医院,仍查不出原因。一个正当盛年的壮劳力,开始缠绵病榻,看着家里经济捉襟见肘、妻子终日以泪洗面,却无能为力。
那是娄逢理一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日子。他说:“那个时候我对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心。每当看到妻子身上背着小女儿,手里牵着大女儿,还要操劳家务,我的心都碎了。不止一次,我对生活感到绝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娄逢理在网上看到了宁波市学雷锋联合会会长吴在明的事迹,他冒出了把苦闷心情向陌生人倾述的念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在吴在明的微博下留言,简单述说了自己的遭遇和心境。想不到,吴在明当晚就打来电话,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足足聊了两个多小时。“聊过后,压抑许久的心情好了很多,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没过多久,吴在明联系上了远在北京的“当代雷锋”孙茂芳,孙茂芳又邀请专家会诊,为娄逢理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北京、宁波、宁海,因为一场病情,开始了一场爱的接力。
慢慢地,娄逢理开始能够站起来了,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更重要的是,随着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加上耐心的心理疏导,他渐渐摆脱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开始阅读孙茂芳、吴在明的日记,学习雷锋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摘抄相关观点和言论。“他们不但帮我联系医生,还为我筹集善款。一想到这些,我就会流眼泪,整晚整晚睡不着。那么好的人被我遇上,以后等我身体好了,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生活在偏僻乡村,自己又因病基本丧失劳动力,娄逢理觉得无法直接回报两位恩人,“做点什么”就成了他日思夜想的“大问题”。“我要把他们的善举接力下去,去帮助那些需要我的人”,“我自己又那么弱,只能帮比我还要弱的老年人”。
“把善举接力下去”这是娄逢理病愈后的初心,也是他在心中对孙茂芳、吴在明和自己作出的庄严承诺。
不忘初心,十年善行
“十年真的不算长,我会做到我再也不能为他们做什么的时候再说”
老年人是个群体,帮老年人,该做什么,又该怎么做呢?
于是,镇里的卫生院就成为娄逢理做好事的起点。“还在生病时,我就看到不少老人躺在病床上没人照顾,很可怜。有些老人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一路上车来车往的,很不方便。我觉得可以从帮助他们做起。”
从此,每天早上他都会到卫生院报到,到住院部,为无人照顾的老人端茶送水;到门诊,帮老人拿报告单取药;医院下班了,就送独自来看病的老人回家。
渐渐的,娄逢理找到了做好事的“门道”。“要帮忙,就找我,电话……”他专门印制了名片,向“常客”分发;他特意买了一辆三轮车,专门接送老人看病;他还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把看病、买药、购买生活用品等每位老人的需求,都认真记在本子上,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逐一完成。为了更方便照顾老人,娄逢理索性把一床被褥放在医院里,无数个夜晚就住在医院里照顾病人。
六年前,娄逢理开始到镇里的敬老院帮忙。“他每天都会到这里帮忙,量血压、喂饭、买药、为老人擦身,根本闲不下来。”岔路镇敬老院院长葛明贵介绍说,敬老院里有近70位老人,几乎人人都要吃好几种药。从娄逢理来敬老院帮忙,他就接过了买药的任务,每天都要往药店跑,有时为了省几毛钱,还会货比三家,直到买到最便宜的药为止。
他“帮老”做得越来越专业。他用笔记本为每位老人做健康档案,把饮食、用药乃至大小便等一一记录下来,方便万一病情变化可以及时跟医生沟通。像这样的记录,他记了近百本。他还自费购买了电子血压计、剃须刀、理发器等工具,照顾老人堪称无微不至。
他做好事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每周四一大早,他都会准时赶到县第一医院,当分诊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他照顾病人、照顾老人、甚至照顾他们的家庭,足迹远至杭州。
“八年了,一直是逢理照顾我,每次看病都靠他。有几次我发高烧大小便失禁,逢理又是换洗,又是找医生,忙到半夜都不睡,简直比儿子还好。”胡明导是位矽肺病人,经常要上医院,只有一个儿子,因患尿毒症长期在杭州接受治疗。谈起娄逢理,他情难自抑,“遇上逢理这样的好心人,是我的福气啊”,“没有他,我早就没了”。
去年,娄逢理得知老人的儿子胡添侠在杭州完成肾移植手术,但是请不起护工,便马上赶去杭州。赶到医院时,胡添侠刚从ICU出来不久,全身动不了,吃喝拉撒全部在床上。他马上接手了护理工作,一照顾就是几个月。
在照顾胡添侠之余,看到其他病人需要帮忙,娄逢理也会主动过去搭把手。同病房的人都觉得这位“家属”既细心又热情,当大家知道他跟病人非亲非故,只是因为照顾了病人父亲多年,就特意赶到杭州去照顾儿子,都感到难以置信。
当他得知一位流浪的聋哑老人寄居在破庙里,就马上送去食物,为他洗衣理发,最后送到县救助站;当他得知有一对夫妻双双残疾,就自掏腰包为这个家庭补办了社会保障卡、残疾证,申请了低保,又为子女申请减免学费;当他得知一位妇女无钱为鼻癌晚期的丈夫治病,掏出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
一诺千金,十年善举。十年来,娄逢理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帮助着需要他的人。“我会做到我再也不能为他们做什么的时候”,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18年2月,娄逢理在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善行路上,几度风雨
“我不能白白享受低保,我要力所能及地为这个社会做点事”
十年行善也并非一路平坦,娄逢理也曾经历挫折、质疑和不解,遭受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的压力。“我动摇过,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过于偏激”,但每当他回忆起当初自己辗转病榻的日子,吴在明的谆谆引导、孙茂芳为他四处奔走的善举,他的心中就一片清明——不能停下来,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正在等着他。
娄逢理的家庭非常贫困,自己因病干不了重活,妻子患有癔症需常年服药,两个女儿正在上学,在岔路镇住的房子还是租的。家里的经济来源除了低保救助外,只有妻子偶尔打零工挣来点钱。
大病初愈回家的前几年里,少不了邻里相亲的各种点子,有提议筹钱为他开小店的,有为他提供一份清闲周末工作的,有让他去企业看守大门的,五年前镇敬老院想让他正式入职等等,但这些都被娄逢理婉言谢绝了。亲友不理解,村里人也不理解,“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赖着吃低保了”等各种流言纷沓而来。“刚出院那阵子负担是有点重,后来两个女儿被结对助学后压力轻了很多”,“入院入职虽然既可以挣工资也可以继续照顾老人,但这样做好事就不纯粹了”,“孙老说过,做好事不能有功利思想,我可以一辈子为你服务,但我不能要你一根草”。
村里的议论传到家里,妻子和大女儿不淡定了,“家里经济拮据,他却隔三差五给老人买水果,真不知到底图个啥”,“妈妈有癔症,爸爸照顾老人有时连续几个夜里都不回家睡;有一年连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面对家人的微词,娄逢理沉默了,他一度怀疑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还特意跑到宁波市康复医院去看心理医生。“我也感到挺对不起他们的”但娄逢理还是坚持用自己的“初心”去开导家人,“想想当年躺在病床上那无助的样子,想想吴在明会长在病床前的耐心劝导,想想孙老为筹钱四处奔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无以为报,只能选择把他们的善举继续接力下去”。
家人的不解、社会的质疑,娄逢理都挺过来了,但被助老人的误解甚至不配合却让娄逢理有了一种很大的挫折感。葛为敢老人是他花了最多心血照料的一个孤寡老人,这是个盲人,性格古怪,和亲人关系非常疏远,也不愿意住敬老院。为了防止老人四处流浪,娄逢理花尽心思把老人接到家里住了几个月。老人后来得了脑梗与精神分裂症,神智已经不清,每当娄逢理为老人擦身时,老人就会骂他,甚至拿起拐杖打他,一次、两次、三次……在娄逢理的坚持下,老人最终慢慢接纳了他。
在娄逢理的精心陪护下,老人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临终前一个月,老人已经无法下床,一晚上要换六七次尿不湿,亲属照料了一夜,最后还是让娄逢理来照顾。老人去世后留下4万元存款,亲属和敬老院都主张把这笔钱给娄逢理,被他坚决拒绝。“躺在病床上,孤独、无助、绝望,常人无法理解这种感觉,我经历过,所以知道这种痛苦,我就是带着这种理解去照顾老人”。
“政府给了低保,我不能白白地享受,我已无后顾之忧,现在要做的就是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力所能及地做点事。”娄逢理选择的这条路,尽管会不平坦,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这不,在娄逢理事迹和精神的感召下,岔路镇娄逢理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面旗帜正迎风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