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部手機電子數據該如何取証?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檢察院電子物証實驗室鑒定人員對部分手機進行深度挖掘,為案件突破提供了有力的証據支持。
海口市檢察院電子物証實驗室是海南省首家通過國家認可的司法鑒定機構,由海南省人民檢察院提供電子數據取証設備、海口市檢察院負責實驗室建設和技術支撐。海口市檢察院檢察長李思陽近日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近年來,海口檢察機關積極擁抱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斷探索‘智慧檢務’,將無人機、遠程提訊系統、智能語音輸入系統等一系列新型技術應用在檢察工作中,為促進辦案質效提升提供了技術保障。”
無人機引入公益訴訟
秀英區永興鎮周邊有多家私人養豬場,多年來對豬的糞便、污水等沒有處理就直接排放,嚴重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永興檢察室主任黃展健說:“由於養豬場屬於私人經營且養了多條狗,我們一直都無法深入調查養殖場內的存欄量和污染情況。我們想,能否試試無人機航拍,通過遠程拍攝調查取証?”
在秀英區檢察院的支持下,永興檢察室啟用無人機飛到養豬場上空,全面偵查了養豬廠坐落位置、污染程度、污染源及排污口位置,而后固定証據,破解了調查難、取証難問題。
秀英區檢察院檢察長傅錚說:“這樣的調查不僅方便、隱蔽,更避免了和企業的正面沖突,使得公益訴訟線索收集、發現更為高效。”
據介紹,今年7月,永興檢察室率先利用無人機航拍技術,發現一起數額巨大的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線索。該線索偵查初期,因為目標登記地址不詳細,干警驅車找遍鄉道仍一無所獲。在無人機的“助攻”下,不到兩個小時,干警便鎖定全部目標,遠程拍攝固定重要証據,結合走訪情況形成相關職務犯罪線索報告。
傅錚告訴記者,秀英區檢察院將繼續發揮無人機取証拍攝面廣、動態跟蹤、全面客觀、細節捕捉等優勢,讓無人機成為保護公益的前沿觸角。
“互聯網+檢察”遠程提訊
9月下旬,海南省檢察院組織召開全省檢察機關“智慧公訴”輔助辦案系統應用演示會議。龍華區人民檢察院代表與龍華區檢察院遠程視頻提訊室的檢察官現場連線,以遠程視頻提訊嫌疑人的形式,模擬演示了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在遠程視頻提訊系統中的應用。
據龍華區檢察院代檢察長王剛介紹,為了更好地將信息化、智能化和檢察工作相融合,龍華區檢察院於2016年10月起在全省率先引入並試運行遠程視頻提訊系統。截至今年8月31日,共對831起審查逮捕案件、審查起訴案件使用遠程視頻提訊系統完成提訊,約佔同期受案量的55.7%。
據了解,龍華區檢察院在遠程視頻提訊系統基礎上,在全省率先將智能語音識別系統應用到提訊過程中,已利用該系統完成12件審查起訴案件的訊問筆錄制作。辦案人員在遠程視頻提訊時使用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可將審訊對話內容同步轉化為文字直接插入訊問筆錄中,適當刪改即可完成筆錄制作。該系統可大幅減少制作訊問筆錄時的文字錄入量,使辦案人員將更多精力集中到組織訊問語言、控制訊問節奏等工作上。
目前,龍華區檢察院已在海口市第一看守所建立遠程提訊系統,海口市檢察院正著手建設全市檢察機關遠程提訊系統,拓展系統功能,將偵監、公訴環節同步實現犯罪嫌疑人的權利義務告知。
搭建檢法“智慧法庭”
近日,美蘭區人民檢察院收到公安機關移送的一起刑事案件卷宗,除紙質卷宗外,還有經網絡傳輸隨案移送的電子卷宗。據了解,電子案卷管理模式已經成為海口檢察機關的常態。
李思陽說,公安機關向檢察機關移送審查起訴案件、報請延長偵查羈押期限、報送補充偵查材料等相關卷宗時,需制成電子卷宗經網絡傳輸隨案移送。“智慧法庭”提高了司法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電子卷宗在執法辦案中的規范、高效傳遞和資源共享,提升了打擊刑事犯罪的質量和效率。
據了解,海口市檢察院依托法院的審判信息資源綜合應用平台,構建檢法“智慧法庭”。利用網絡、數據庫、音視頻技術和智能控制手段,為庭審活動提供最佳支持。遠程視頻庭審模式突破傳統庭審模式的空間局限,實現檢察官指控、當事人出庭、法官審理等庭審因素異地實時高清視頻傳輸,在虛擬空間內“面對面”庭審。
此外,海口檢察機關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與運用現代科技緊密結合起來,推進遠程智能庭審指揮監督系統建設。該系統配備高清視頻攝像頭和耳麥系統,集遠程庭審指揮、決策支持、監督和觀摩於一體,檢察長或公訴部門負責人無需到庭,即可通過指揮室大屏幕或辦公電腦遠程觀看庭審實況,指導公訴人准確應對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記者 邢東偉 翟小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