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红色歌曲诞生在七十二年前
杨允正烈士: 1930出生于广东揭阳市普宁县,1949年5月14日,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二支队九团同兄弟部队第一次攻打广东普宁县城洪阳。战斗至黄昏,为避免打消耗仗,二支参战部队撤至林惠山十三乡一带。8月27日上午10时,国民党普宁县长方国柱率部弃城(洪阳)逃往揭阳,当晚普宁一区武工队配合边纵二支队九团入城接管,普宁县城洪阳解放。
杨允正在家乡刚刚解放,时年19岁的杨允正不仅品学兼优,面且思想进步,热爱文艺。为报孝祖国,他就报名参军入伍了。部队为了让他艺之所用,将他送进广东一所军校作短期培训,学习期间他认识了第四野战军一位天津籍南下的政工干事王家騄,还有一位爱拉提琴,来自广东化州的战友陈贤。
短训学习结业后,杨允正编入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当上了一位出色的文艺战士,战友陈贤却被编入省军区公安军文工团。
为提高部队战斗力,鼓舞士气,丰富连队精神生活,杨允正经常深入基层实战部队体验生活,参加当时部队剿匪行动,结合战局了解战士情绪,积极编写部队文艺题材。没想到他其中创作的-首革命歌曲,发表在1950年11月20日出版的第3期《华南歌声》杂志笫25页。
当时战友们为他的作品得以发表,羨慕之余,无不为他祝贺。大家看到他那高兴得手舞脚蹈的样儿,边跟着他唱边合彩,激情奔放。
从此他无论调到哪,他都将这本《华南歌声》视为珍宝,随军携带。可他后因抽调抗美援朝参战,在战火中历经一次次美军飞机轰炸,他仍然把这本《华南歌声》杂志与他生命同在。
注: 这是天津王家騄老战士将他当年保存的《华南歌声》杂志寄給我珍藏
(二)
一把提琴入朝参战
陈贤烈士: 1932年生于广东省化州下郭乡里八垌村。学生时代认被化-中学生会中的地下党员王丽英主办的大型壁报《新潮》宣传反对国民党地方当局欺压百姓的人头税、猪仔捐、联保税……等等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深受感染之下陈贤与同学们积极参加了游行。
1948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在广东廉江县长山镇鲫鱼塘正式成立。边区纵队新四团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对化县、吴川、南圩一带地区的的国民党政权及保安团进行了有力打击。时年年仅16岁的陈贤为迎接新中国即将到来,他虚报18岁年龄参加了解放军,后来在广东某军校学习时,认识了军校干事王家騄与普宁籍的杨允正等战友。结业后,陈贤被编入公安部队文工团,后被抽调参加抗美援朝……。
广东军区于1949年11月在广州成立。其领导机关由第十五兵团指挥机关和广东地方部队共同组成。1951年5月,广东军区扩编为华南军区。因抗羙援朝战争需要抽调部份人员入朝作战。1952年7月,华南军区并入中南军区机构,同时成立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1954年9月,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番号撤销,成立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兼广东军区。1955年7月,改称为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1956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分编为广东军区和广州军区公安军。1960年1月,改称为广东省军区。
2007年10月20曰,《广州曰报》记者关家玉,通讯员黄楚凡,根据我提供的线索,专程去化州寻找到杨允正烈士的战友陈贤家中亲人,采访了陈贤烈士的大哥陈盘。回忆起弟弟陈贤的往事,80多岁高蛉的陈盘老人见到我不禁老泪纵横。据他介绍,陈贤一家四兄妹,陈贤是老二。大哥陈盘说陈贤10岁时,患病的父母在一个星期内相继撒手人寰,遗下四兄妹成了孤儿。在祖母的抚养和好心人的资助下,几兄妹有幸读了一些书。兄弟三人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平时回到家里几兄弟经常拿来小提琴或二胡、口琴等乐器高歌几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
注: 这是2007年10曰25日陈贤的弟弟陈静康带儿子千里迢迢来羊楼洞烈士墓群跪地祭拜的场景。
入伍后的陈贤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为了保家卫国参军入伍,随后带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入朝参战。入朝前夕,陈贤曾拍了一幅着军装一手拿着提琴腰挎手枪的照片,寄回给家中的大哥,照片背面曾写着:“为祖国而死死得其所”。这使他和家人在痛苦之余,也感到欣慰。可惜年代已久,照片慢慢就发黄坏掉了。兄弟俩从此阴阳相隔。 陈盘说起弟弟陈贤的往事时多次流泪。
1953年4月底,陈贤的家乡广东化县二区城北乡官田村陈盘收到寄来的一张陈贤烈士牺牲的证件和一张陈贤的棉被。时年23岁,但家人一直不知葬身何处。
记者感动之下,以标题《一把提琴入朝参战》写了篇报道,叙述了他因伤势过重, 经转运回国,由于救治无效而牺牲,就地安葬在湖北赤壁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经过。
(三)
唯一活下来的离休老战士王家騄
1932年12月出生的王家騄老先生,生前居住在天津和平区岳阳道起发里2号楼,他不仅是我的好朋友,好老师,也是我步入晩年时的一位受我敬重和怀念的革命老前辈。他可算得上是一位地道的天津本土退役复员离休老干部,从他的回忆录中得知他出生于并见证了天津的解放史:
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四野以22个步兵师及炮兵纵队等共34万人在天津国民党守军拒绝投降的情况下,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法,历经29个小时,全歼天津守军13万人,敢后攻下了国民党天津警备区司令部(原日租界大和公园内日本公会堂,今天津市和平区八一礼堂附近),活捉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官陈长捷、少将副司令邱宗鼎、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林伟俦、第八十六军中将军长刘云潮等将级军官29人,以及天津市长杜建时等。这天,历史宣告了他的家乡天津解放。
注: 这是天津王家騄老战士将他当年在部队的照片寄给我珍藏。
1949年1月23日,中共天津市委迁入“张园” ,新生的天津市红色人民政权百废待。当月,随着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向南挺进,急需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工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决定,批准第四野战军直接领导建立“南下工作团”。
1949年2月24日,南下工作团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天津日报》等报纸上刊登了招考启事和招考简章。“下江南,下江南。取京沪,夺武汉,打到两广和福建,解放那同胞两万万…这就是当年大学生”一身军装、军帽、军皮带、裹腿,英姿勃发。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唱响了豪迈的南下之歌。
1949年3月,王家騄报名入伍,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二分团团战士。由于他工作出色,勇敢投入战斗,表现积极,思想进步,这年9月他在武汉驻军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他授命去广东任中南军政大学第6分校(解放军第25步兵学校) 一大队政治处任政工干事。该校设在昔日广东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今沙河禺东西路解放军体育学院内。
王家騄在这儿认识了一批又一批参加培训学习的战友,其中与之终生难忘的几位就是广东普宁籍的文艺战士杨允正、广东化州籍的文艺战士陈贤。
后因抗美援朝战争暴发及国内剿匪与解放海南岛等艰苦战斗中,他和一些因战受伤,长期辛劳成疾染上重病的战友们,住进了华南军区兵站医院,现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 。在兵站医院里又认识了广东梅县籍的在广州军政联络处的伤病员李章、吉林舒兰籍的部队伤病员李爱民、内蒙宁城籍的周国玉、四野平津南下工作团女兵黄琪等许多同生死共命运的战友。
1952年春,因华南军区兵站医院条件有限,部队奉命将他们这批伤病员随京广线火车转运,护送到了湘鄂边区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 羊楼洞的解放军中南军区第67预备医院。
据当地《蒲圻县志》载,这是-处为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前线转运救治伤病员服务的临时野战医院。几年间共收治各部队转运来的3100余名伤病员, 其中有140位救治无效而牺牲时就地安葬羊楼洞村16组的老营盘茶山上。
每个烈士安葬后,军医院都会请当地石匠老人刻碑,碑上资料是由烈士生前所在哪个医治所负责管理病房的医护人员提供的简要碑文,石匠只是照字而刻好交部队派人去树碑。
由于有的战士伤情较重,从前线千里转运来,已语无论次,咽咽一息,病房护士豋记时,只是根据负责转运护送的人说个大慨哪个省与县人(没有具体乡村),部队简要番号,多大年龄,所以碑文上的烈士生前资料存在不全,并有方言近音字与近形字。有几位伤员运来就不行了,没打针没换药就死了直接去埋,院首长含泪请示上级在碑文上直接刻【抗美援朝烈士】或【志愿军烈士】,如今这些原始的烈士石碑已列入省级文物部门定为红色文物依法加以保护。
碑文上的烈士信息资料较完整齐全的说明转运来时,伤病员较清醒,姓名年龄部队籍贯省县乡村均是烈士本人生前自己报签的伤病员档案。只所以这类战士大部份碑文均称“病故”, 是因医院只是后方治疗单位,无权对非前线战场阵亡将士而直接刻烈士,斫以对其亲属只能寄发【革命军人病故通知书】,然后由原部队团以上政治部经追认再给其籍贯地家属(县级人民政府)寄发【烈士证书】。可是由于解放初期 , 交通与通信条件落后,原籍地址不准确不详尽,使一些烈士家属无法收到而留下许多遗憾。
巧在羊楼洞野战医院里,王家騄却发现了昔日在中南军政大学第6分校学习培训过的战友们。杨允正与陈贤也在期中,这真是风回路转,也许是抗美援朝战争,老天爷把他们这些伤病员的命运安排在一起,使这5位战友结下了生死情缘。
(四)
一块银元的传承故事
李爱民烈士: 1930年出生,家是舒兰市吉舒乡长兴号村九社大榆树下。1945年12月18日,吉林省舒兰县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舒兰县,新建立的人民政府为救助贫困开仓放粮,也使贫困中的李爱民一家得救了。老百姓深深感受到共产党的队伍才是人民的子弟兵.李爱民在家中是五兄弟中排行老二,由于这年才15岁的李爱民个儿长得比同年小子高一头。
1947年秋,村里来了一支解放军辽吉二军分区文艺宣传队,号召有志靑年参军。当时同他一起入伍的一批小伙子中, 只有吉舒乡长兴八社的薛殿清和他俩年仅17岁。因此他想参军跟共产党的队伍走,冒充18岁豋记入伍了,他手下还有个小弟叫李爱友当年只有4岁。
1948年11月,他们新兵团在黑龙江五常县拉林镇驻地进行训练,参加的第一个战斗是攻打辽宁辽阳,然后编入二营通讯连8班当战士。转战鞍山。由于他表现突出,勇敢战斗,这年他不仅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通讯班长。让他感恩的是在他的入党介绍人,前任班长在牺牲时,老班长将身上一块银元掏出来交给他,老班长对他说,这是他的入党介绍人(红军时期的老班长留下的三块军响。一块救助了给们突围当过向导的贫困老乡,一块交了党费,留下最后一块交给他留作传承。)这位红军老班长在抗日胜利后成为了他们的团首长,牺牲于” 四平战役”。
1949年11月,李爱民与薛殿清分配在解放军43军129师参加平津战役,军主力进抵河北省香河、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以西地区,与兄弟部队一起包围北平(今北京);长然后再南下。参加湘赣战役。9~10月参加广东战役,与第44军一起解放广州市。11~12月参加广西战役,经36天追击作战,行程2000余千米,攻占北流、博白、小董等地。接着东返粤西,肃清残余国民党军。
1950年3~5月参加海南岛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海南岛。
1951年秋,李爱民在一战斗中不幸受伤,被部队送进了华南军区一处兵站医院里治疗,从此认识了同在该院治疗的广东籍战友李章、内蒙籍战友周国玉与天津籍战友王家騄。1952年舂,他们一行又从当华南兵站医院转运到湖北蒲圻羊楼洞67野战医院治疗。
附: 关于我军军响的军史资料简介
自红军时期就开始按月发放,每月两块大洋。如果打了胜仗,可以得到5块大洋。到了抗战时期,我军的军饷水平大致与红军时期相当。但因受到当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部队的后勤保障水平高低不一,
且数量与当时的国民党军基本一样,各级不拖欠,不克扣,
1939年的《各机关津贴标准》规定,除了伙食、着装和日用品按等级供给之外,师长及以上每月津贴5元,旅长4元,团长3.5元,营长3元,连排长2.5元,班长2元,战士1.5元。有些部队甚至主要得依靠战场缴获、打土豪等来维持,所以军饷在各地的差别较大。
至解放战争初期,随着解放军(根据地)逐渐扩大,军饷以发行解放区货币为主。到了解放战争后期,部队实行供给制,按简单级别分档次配给,直到1955年。
志愿军,就是不给给军饷的军队!
不过志愿军制度后来成为了新中国义务兵制度的开始,后来文革以后义务兵才开始发津贴。1953年之前军队都是供给制。1953年定级之后有了津贴,1998年才有工资这个名词。
不料,历来乐观开朗,常与王家騄交心谈心的杨允正于1952年6月25日,因伤势过重,经救治无效而牺牲,时年仅22岁。
杨允正临终前,他将这本伴随身边转战千里的《华南歌声》杂志,郑重而真挚地赠给了活着的王家騄作为永存的纪念。虽然王家騄不会音乐 , 但他觉得这首歌不仅是战友生死情缘的遗物,更重要的是对战友杨允正革命精神的传承,似如杨允正烈士的生命永远活在他心里。
1952年11月25日,年仅22岁的李爱民因伤情过重,经救治无效而牺牲,永别前,李爱民从自已保存这块红军时代老班长留传下来的-块银元传承给了与他朝夕相处最可靠的党员战友王家騄,当时王家騄接过李爱民的这块银圆,觉得好沉重,心里好难过,坐在李爱民的遗体旁久久默哀,直到护送到墓地安葬。虽然王家騄只知李爱民生前与他谈家常时说过老家吉林还有个弟弟叫李爱友,但却不知他遥远的老家详址。
注: 这是天津王家騄老战士将他当年战友李爱民留下的一块银圆寄给我转交羊楼洞烈士纪念馆。
(五)
一对异国军人的生死恋情
1954年7月,经历了九死一生,幸运活下来的王家騄康复出院后,他被派部队安排到鄂州的湖北军区训练团工作。同年10月退役复员到天津重工业局机关工作,1993年从天津市”一机局党校 ”书记岗位离休。
直到2007年他巳75岁,他偶尔从《法制周报》、《瞭望周刋》及央视《共同关注》节目里相继看到我自2005年开始,就一直在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因救治无效而牺牲遗留湖北赤壁市羊楼洞的烈士们找家乡寻亲的报道,随即通过媒体记者打听到我的联系方式,并很快与我来信来电 , 经多次交流,他向我倾吐很多当年战友情怀。
在当时还沒有手机微信的年代,他常常使用老宅家用座机与我通话, 讲他们那些革命先辈的故事,让我深受感染,我觉得作为一个享受今天幸福生话与和平安宁的后来人,是一种良知与道义要去为这些先烈们去做点什么才行。于是我将撰写的《为了烈士魂归故里》我为烈士找家乡万里寻亲的长篇纪实寄给了王老,敬请他老人家多指导。他阅后激动不已地对我说,总算找到了我这样一位值得信赖的红色传承人。接连他给回了几封信,并将他撰写在羊楼洞野战医院认识一个名叫”勾协千年”日本护士与一个解放军伤病员”杜江群”的爱恋故事寄给了我。
故事中说的是当年许多伤病员对该院一部份日夲军医护士有戒备心理,不愿让日夲军医护士看病打针换药。其实这些日夲军医护士并不是被俘人员,而是”国际反战同盟” 组织派来支援为我们救死抚伤服务的。
这个年仅19岁的”勾协千年” 是位日本共产党员,可我们的伤病员不仅不了解她,拒绝她打针换药,还往她身上吐涶沫,踢她,辱骂她。然而这事被当年也在该院养伤的我陆军驻河南步兵学校的政工干事杜江群看在眼里,为了让大家转变对”勾协千年”的歧视,杜江群一边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一边带头让她打针换药。很快就让咱们的伤病员接受了她的护理偏见。为了表达她对杜江群的感谢,她私下将自已的手帕与发卡送给比她大8岁的他作为爱情的信物。他也将自已的钢笔和照片回赠给她留作纪念,尽管组织上将杜江群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她依然要请假多次去另处看望他。
由于部队军纪严明,解放军不允许与外籍姑娘结婚,使这对美丽的爱恋成为异国生死恋而传为佳话。虽然后来杜江群病故了,中日建交后,”勾协千年” 回到日本开了家诊所,依然经身不嫁,并几次来中国给杜江群上坟扫墓,还将自已的陶瓷像刋在杜江群的墓碑上,表示生不能与他在一起,她的灵魂将和他永在一起,恩恩爱爱感天动地。
王家騄的文笔很好,他老人家将这个真实的《异国生死恋》撰文数18000多字,发表在1994年天津《党课》月刋,连载于第3期第50至55页,第4期第51至56页,第5期第92至96页。
(六)
一颗红色传承的心
王家騄在对我的-封书信中写道: 李爱民是一个好同志,他热爱国家和人民,并为此而战斗,扛着枪,跟着部队过山海关,打过黄河,打过长江,一路跋山涉水,南下广东,解放海南岛,身经百战。
自他被送进了危重病房,他就知道自已不行了。有一天,他托人来转告我去他那里一趟,我看到他那异常的消痩,面容僬悴,叫我坐在他身边,有气无力地对我说,我们有缘从华南军区兵战医院相识,又一起转移到湖北羊楼洞,相处这些时的日子里结下了深厚革命友谊,感谢你对我的帮助,我恐怕来时不多了,没什么东西给你作纪念。说着他从枕头下拿出这枚原部队领导(老红军传承下来的)送给他的银圆给了我。然后他示意我离开,我们的眼筺都湿润了,深情默默,久久地握着手,告别时,让人痛楚万分。
我想我与他虽不是兄弟,却在此时此刻,战友之情,胜似兄弟。今后若能找到他离开家乡时才只有4岁的弟弟该多好,若能把这些生离死别的情景告诉他的弟弟,他定会伤心不已。
注: 这是2007年,我带着与李爱民烈士的弟弟李爱友千里迢迢来羊楼洞烈士墓群来祭拜哥哥时,他要我借个像机给他与哥哥的墓与碑合个圆梦聚首的留影,带回老家永存纪念。
2010年9月8日,我终于找到了李爱民烈士家乡68岁的弟弟李爱友。我带他到羊楼洞烈士陵园去祭拜他哥哥。李爱友伤心地跪在哥哥墓前诉说,哥哥1947年入伍时他才4岁,1952年父母当收到部队牺牲通知书时,一家人哭得好伤心。记得当时大姐刚生孩子不久,因伤心过度而死去。
后来才得知1947年与他哥李爱民一起入伍的老乡薛殿清1954年在海口正式转业,1980年回到家乡舒兰,1983年离休前曾任担任过海南澄迈气象局副局长、舒兰地震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注: 这是与李爱民同年同期入伍的老战友的战友薛殿清当年在部队的照片。
2011年11月11日,79岁的王家騄終将他珍藏了六十年的这本《华南歌声》杂志与吉林省舒兰县李爱民烈士的-块银元寄铪了我,并应我之要求,专门撰写了-篇长达9页数千字的回忆录,让我细读之后感激得热泪迎洭。
由于我也不会音乐,不识曲谱,因此我不仅十分珍爱这些珍贵的先烈遗物,而且下定决心要为他回忆录中写到的这些烈士战友,找到他们的家乡和亲人,为他们证名参加革命后,并不是失踪了,更不是吃不了苦当了逃兵被俘判变沒脸回家,也没有战死在朝鲜,而是沉睡在这儿个荒凉悲壮的山坡上不为人知的英烈。
当每找到一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我就笫一时间将这一喜讯打电话告诉王老,与他共同分享欣慰。可后来打电话再也听不到王老的声音。只是一位女声用低沉而悲伤对我说,您是湖北赤壁的余警官吗?我爸爸年过八旬,与我们永别了,非常感谢你为他老人家晩年一次次找到那些让他牵挂的战友家人。让我们作后代的共同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吧……。
可抟眼间,我不仅也步入晩年,令我棘手的是我因肾移植手术,付出高额的医疗与后期抗排异医药费用,使家庭经济状况处于-贫如洗。时而看到网上-些文物贩子发布的收购信息,作为从警生涯几十年的我,不仅视而不见,毫不动心; 而且还热情接待了市文物局的钱局长来我家中支持和赞扬我保护红色文物。
咸宁市档案局曾于2019年还为我申扱省级家庭档案示范户。因为我深感这些饱含-个个革命军人英烈红色情怀的文物值千金,重于泰山。
由于我为烈士寻亲万里行的红色传承故事,备受社会关注,在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于2011年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的一座小小纪念馆已建成。我即将所获一些红色文物,无偿地捐献给了市民政局为之陈列办展,当然也包括那块银元与这本《华南歌声》杂志。
(七)
-个牺牲时仍找不到家的孤儿
王家騄在信中对我介绍说,他在羊楼洞时曾和内蒙籍伤病员周国玉不仅都是党员,而且他俩还是住在同一间病房的战友。他说周国玉是内蒙古宁城人,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同志,由于父母双亡 , 他虽他有3兄弟他最小,但都成了个孤儿,听说他妈妈娘家只有一个干木匠活的舅舅,1946年他18岁参军时,没跟舅舅打招呼就跟大部队走了,入党那年任华南军区警卫团班长。因抽调抗羙援朝而受伤,回国治疗中在华南兵站医院查出染上了肺结核。
有一次,周国玉要王家騄帮助他给久别的家人写封家信。想起了舅舅在家最痛他,如今自己受伤又染重病,久能难愈,既想早点儿出院回部队去,又思念家乡亲人。 王家騄按照他的心愿与意思,把信都写好,可周国玉居然不知道他舅舅的姓名,想了很久也沒想起来,才不好意思地说,“我只知道我娘姓曹,舅舅也姓曹呗,村里人都管他叫曹木匠,在信封上你就写曹木匠吧。”于是,信就这样寄了出去。
1952年5月22日,周国玉伤病迸发,被抬到了急救室里,经抢救无效而牺牲,时年24岁。王家騄来到急救室里向他告别,心痛不已。局然不知他替他写的那封家信是否有人收到,或许石沉大海。他满脸苦涩与悲哀,让周国玉带着遗憾去世了。
2007年10月17日,《北方新报》记者徐亚军根据我提供的资料,终于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三座店乡松家营口村2组找到周国玉烈士的家乡和亲人。
经查阅史料获悉: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缘,属于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度地带。东与辽宁省建平、凌源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
1933年民国政府始称宁城县。1945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建立平泉县,包含宁城地区。全国解放后,相继设称宁城县、喀喇沁中旗、宁城县--喀喇沁旗联合并执政时、县府设在宁城,1949年改称宁城县人民政府,当时称属热河省。
1946年2月,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第27旅在他的家乡来打了胜仗,周国玉告别家中亲人,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如今舅舅与他的哥哥虽已离世,家中还有侄儿周志民、侄女周素珍等亲人,他们几十年却不知叔叔参加革命后,何时牺牲?葬身何处?
好在经徐记者采访报道后,感动了湖北赵李桥砖茶厂驻内蒙的一家分公司发起爱心公益赞助,让内蒙电视台与《北方新报》徐记者带上周国玉烈士的亲人一起来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实现了几代人的圆梦聚首。也算我替王家騄老人了結了又一个老战友梦寝以求的心愿。
注: 这是2007年底,我陪同内蒙国玉烈士的侄女侄儿们在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的情景。
(八)
-位从香港回内地参军参战的地下党员
王家騄在2007年12月30日对我的第一封信第7页中写道: 李章是个性格开朗,高门大嗓的人,很乐观乐,很健谈,而且使他穿着有些特殊,这也因他长期从事党的地下组织活动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习贯。不幸在1952年8月1日,因医院发生事故,引起恶化,导致他13曰死亡,英年早逝,十分可借。
据我査档,从史料中获悉:中共香港地下党中有位广东梅县廖安祥先生,人称“安伯”,190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25年赴香港谋生经商办公司,是一位爱国的红色商人,由于他常与中共在香港工作的负责人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保持海外组织活动。1937年秘宻加入中共香港地下党,他以创办的“义顺源”商号作据点,掩护和带动了内地广州及梅县家乡爱国进步人士在港参加革命活动,
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内地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滞留香港,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营救重任。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于次1942年间对香港的地下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各种力量,成功完成了两次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抢救”的海外行动。当年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两次急电香港工作的负责人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要求他们迅速做好应变准备,设法将聚居在港的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抢救出来,转往后方安全地带。使许多地下党员回到内地分散到广州及梅县苏区及粤闽桂湘等地联络发展组织,而广东梅县廖安祥先生仍在香港坚持隐蔽斗争,
1943年,16岁尚未成人的李章,在当时的梅北中学读书时,由于他追求红色革命,常常受进步人士感染而秘宻参加了地下活动,为中共梅县地下党与中共香港地下党传递內地革命斗争情报,后来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但组织为了培奍和保护他,将他和几位年轻骨干学生转移到大埔县,3个月后再从广州转移到香港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国港府则於1945年9月1日重新接管香港,9月下旬, 中共广东省委派东江纵队联络处长袁庚前往香港,与驻港英军代表谈判,利用对方主动要求港九大队协助维持香港治安的机会,提出在港设办事处,争取在港进一步继续保存和隐蔽发展我地下党武装力量。可见东江纵队作为一支建立於抗日战争的部队,即使在战后亦致力保护香港作出贡献,香港人实应铭记东江纵队这份无私守护香港的伟大精神。
注: 这是李章烈士生前在香港参加中共地下党的遗像。
1948年,21岁的李章正式加入中共香港地下党,当时他的公开身份为香港学联副主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暴发,香港地下党需要从组织上经济上支援内地。1951年李章奉命回到广东正式入伍参加解放军,并派他在中南军政委员会任广州联络处科员,后抽调抗美援朝受伤回国治疗,当时在中南军区兵站医院染上肺结核,认识了李爱民周国玉与王家騄三位军中党员,1952年舂他们同吋被转送到湖北羊楼洞,1952年8月13日因发生医疗事故,救治无效而牺牲,时年25岁。
2007年9月25日,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57周年,《广州日报》记者叶仕欣、通讯员宋汉平根据我提供的资料,终于在广东梅县石扇镇钟村二组找到了李章烈士的家乡和亲人。并在该报的赞助下,带上李章烈士的侄儿李振香及侄孙女李爱萍来湖北赤壁市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实现了几代人的圆梦聚首。也算我替王家騄老人了結了又一个老战友梦寝以求的心愿。
经我与李章烈士的侄儿李振香了解才得知: 李章烈士在家中是三兄弟之老三,还有个妹妹健在。他爸是老二,所以称李章烈士为三叔。大伯李博章一直随父亲在印尼经商,至今杳无音信;老二是他爸叫李约章受三叔李章烈士影响,1950年从香港回到广州进岭南大学学习并参加革命,1951年被分配到韶关韶边瑶族自治县侯公渡区小学当校长,一家人便迁到乳源安了家。四妹李崖英今年已75岁,现住惠东县捻山镇,四兄妹中只有她还健在。
李振香说,他在《广州日报》上看到“为烈士寻亲”的名单里有三叔李章的名字,便将父亲1994年临终前托付给他悉心收藏的三叔李章资料及照片带回梅州,他说《广州日报》的记者一定会找上门来的。李振香告诉记者,他听父亲说,三叔李章16岁在当时的梅北中学读书时,便参加了地下革命活动,后来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三叔被组织转移到大埔县,3个月后转移到广州,后又转移到香港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三叔转移后,全家人也逃亡在外,后来在组织的帮助下,他们一家也到了香港与三叔会合,李振香便是在香港出生的。如今李振香的儿子李勇军也是党员退伍军人,在乡镇任武装部长。
注: 这是2007年底,我陪同广东李章烈士的侄儿李香在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的情景。
(九)
-个圆满的句号才是最好的告尉
按照王老对我信上的寄托,他所说的几个战友只剩下了扬允正烈士的家乡和亲人,让已年过古希的我,苦寻十七年没有一点线索,一愁莫展。
由于羊楼洞烈士陵园6排3号墓中的粤籍烈士杨允正碑文上只有籍贯广东省普宁县人,而没有详细乡村地址,经我查普宁县烈士英名录中只有一位叫杨元正的红军烈士,因年龄及牺牲时间、地点与杨允正烈士不相符而搁置。
2022年春,当我正在发愁时,终于在一位山东青岛义工郭延锋队长的加盟行动中,找到其中这位粤籍烈士杨允正的家乡和亲人。
郭延锋在他的一位红色收藏家辽宁丹东赵金友老师的帮助下,从一份流失民间的《军档》,即原广州军区政治部1956年5月编发的《广东省革命军人牺牲病故烈士名册》中,发现了杨允正烈士是普宁县石桥头乡下新暦村人(现称军埠镇石桥头村下新暦组),1949年8月入伍,任四野十五兵团兼广东军区文工团战士,因战受伤,转运解放军驻羊楼洞野战医院救治无效,于1952年6月25日牺牲,就地安葬在蒲圻县羊楼洞村老营盘,时龄22岁。
好在该《军档》资料尾部特别附有注明其母称杨允正在家又名杨永信。
随后, 郭延锋与广东揭阳市及普宁县委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直至乡村干部多次查询; 然而在村干部对他这陌生电话置疑,甚至认为他为烈士寻亲是图经济利益收费而拉黑了他的微信。他在曚受委屈的情况下,毅然坚持信念,另想办法与普宁微露志愿者协会张玉燕会长求助,得到张玉燕会长的热情支持与协助,并深入烈士老家所在村庄实地寻访,将所获进展后再向我反馈,使我为之感动。以致春节后,杨允正烈士的亲人杨伟明父子相继主动与我通过微信交流,使此事详情进一步明朗。
经査阅普宁《杨氏宗谱》显示:杨允正在家时叫杨永信(参加解放军,终于部队,未成家, 其父母兄长已故,仍有一小弟名叫杨伟明,曾服役海军退伍,已年过花甲,生有4子。如今杨伟明从老娘生前住过的老宅子里翻厢倒柜,终于找到了他家大门上曾经挂过的一块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光荣烈属】牌,使整个村子沸腾了。他们家乡及杨伟明父子,为他们找到杨允正这样-位为国捐躯七十年不为人知的英烈而感到自豪。
2022年清明前夕,杨允正烈士的弟弟杨伟明与其妻子一行四人专程自驾私家车从广东普宁县千里来祭,受到赤壁志愿者协会与羊楼洞村支书的热情接待。
当大家在羊楼洞烈士遗物陈列馆里见到这部红色期刋作品《华南歌声》,历经七十二年三次传承,依然保存完好,为之一波三折的红色传承故事,感慨万千而潸然泪下。
如今遗憾的是,由于无人识曲谱而盲然面对。谁能唱响这部用鲜血和生命遗传下来的《华南歌声》呢?
(十)
-个难寻的女烈士亲人之谜尉
湖北赤壁市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有3位女烈士,一位牺牲时年仅18岁的付志明烈士在江西萍乡找到了她的家乡和亲人,另-位牺牲时年龄20岁的唐文英烈士在河南邓州找到了她的家乡和亲人,最后一位牺牲时年有26岁的黄琪烈士是位在平津某大学参军的,因年代久远,史料不全,加之大城市建设面貕换然一新,其家乡和亲人下落成了个难解的谜。:
起初我先后査找了多名黄琪烈士的资料:第一名黄琪烈士因是位广东中山籍的男性而排除,第二名黄琪烈士因是位重庆市綦江籍的男性也被放弃。
第三名黄琪烈士虽说是位女性,1925年出生地也是大城市北平,入伍前也是位燕京大学外语系的大学生,原名黄辉蓉。经查史料才知她是1945年为了参加革命,冒着生命危险,一路餐风露宿艰难跋涉,徒步来到中原解放区参军入伍,从一纵队文工团分配到战斗部队的一个团部做秘书。随部队在中原突围后,到鄂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工作。1947年1月中旬,因驻地被敌人包围而左腿中弹,血流如注,她下决心宁死不当俘虏。倒在雪地上的她与扑上前来的国民党士兵肉搏,用全身力气拼死斗争。国民党军不仅残暴地杀害了她,还砍下她的头颅挂在树上“示众”。 她 虽是一位很坚贞而又悲状女英烈。令人歌可泣,可是她牺牲的时间与地址也与我们要找的黄琪女烈士不相符。
为此我曾去广东南部战区军史室査【军档】,获悉原广州军区政治部1956年6月《河北省革命军人牺牲病故烈士名册》卷一第15页载:黄琪,女,26岁,天津市十区长沙路求恩里,1949年入伍,南下工作团见习排级会计,1952年9月8日牺牲。
王家騄老人在2007年12月30日对我的书信中第7--8页中写道:我是1951年冬与她同在华南军区兵站医院治疗中,才认识黄琪的,住院前她是广东军区后勤部工作。由于她比我大4岁,医院伤病员中女同志少,她不太爱讲话,加之忍受伤病痛苦折磨,使一个远离家乡的孤身女同志显得消沉。自从1952年春,我从华南军区兵站医院转移到湖北羊楼洞67医院后,没与她见过面。然而直到四十年以后的1995年去羊楼洞战友聚会,故地重游时我在羊楼洞烈士墓群的碑文上发现了她的名字,后来在1949年四野天津南下工作团名中也发现了她的名字,才知道她是我的老师,也是1949年与我一起参军的战友。
由于该烈士墓地的碑文与【军档】上的姓名、性别、年龄、入伍时间、牺牲时间五项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部队职务、政治面貌、原籍家庭地址三项有异。因此我经走访老战士认为【军档】的地址与职务: “天津市十区长沙路求恩里” 、“南下工作团见习排级会计”是她当时入伍南下时的职务与家庭地址。然而她入伍后,不仅具体分配在 “广东军区后勤部任审计科干事” ,而且还在部队有了进步,加入了共青团; 并且与家中有联系,得知她家己从原“长沙路求恩里” 搬迁到了“岳阳道永定里8号”。
按黄琪1952年牺牲时26岁的年龄推断,她应是1926年出生,已98周年。
第-次是2009年10月,有一名来自吉林某检察院退休的女干部名叫黄国庆,她千里迢迢来找我带她去羊楼洞烈士墓考察,由于她也姓黄,并愿意加盟帮我去天津査找女烈士黄琪是否还有亲人。天冿 【每日新报】接待过她,该报曾根据志愿者提供的黄琪烈士在部队登记的地址,到岳阳道永定里一带走访,发现永定里8号多年前成了某机关单位。而求志里老式居民楼如今住的大都是外来经商者。该区域工龄最长的居委会朱主任回忆说,天津解放后,求志里居住着一位黄姓老大娘。1953年前后,她搬到附近居民区居住,搬家后两三年,黄姓大娘去世,其他情况大家不得而知。至此,为黄琪烈士寻亲的线索中断。
第二次是2010年1月16日,我接待天津电视台蔡丽与阮健二记者,并带他们去羊楼洞烈士墓群现场釆访,当拍摄完黄琪与华久印两位天津籍烈士墓与碑文时,我拜托记者帮忙为之找家乡寻亲人,后由于久等无下落,我想亲自去一趟天津。
第三次是2010年7月15日至18日,我亲自去了天津市。16日星期五,我到和平区查【革命烈士英名录】,却并无黄琪女烈士。17日星期六,我找到了天津市档案馆却见该关门休息,18日星期天上午,该馆仍关门休息, 下午我想找到岳阳道永定里8号实地看看,却没有发现8号居民老宅。此地位于和平区成都道与岳阳道之间,临近桂林路,由七幢联排公寓形成的建筑组团,现由居住、办公、商业用房共同使用。只见岳阳道永定里3号是一家门窗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现属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街。因手头盘缠有限,电话联系天津电视台蔡丽与阮健二记者,答应帮我継续査找,于是18日夜我买了返程票离津。
第四次是2010年10月18日,天津市《每日新报》有位叫徐燕的女记者来电对我说,她在网络媒体上看了关于我为黄琪与华久印两位天津籍烈士找家寻亲的报道,终于帮我找到了华久印烈士的家乡和亲人,并将她采访的当期报纸寄我留存纪念,虽我很感激,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黄琪女烈士的亲人下落。后续还有辽宁烈士后代娄塔新,广西烈士后代覃潞玲等红色志愿者,也曾多方渠道为之査找,均无果。
第五次是时隔2022年1月25日,天津市有位铁路公安处情报中心女民警姚璐来电对我说,她是看到山东青岛义工郭延锋发布帮我们为羊楼洞的天津女烈士黄琪寻亲的信息后,决心加盟为之查寻。我对她说明了其难度,因天津烈士英明录中沒有黄琪,可仿照我曾去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失踪革命军人名册》、《病故革命军人名册》、《无法送达的牺牲革命军人家属通知书》中查找线索。但如今各省市档案馆对涉军档案不让查,建议她着重从和平区查永定里老居户籍入手试试。
由于天津铁警姚璐的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2004年去世,她爸和两个叔叔也都是革命军人。她这出生在红色家庭的红色后代,有着红色基因的-种红色传承的理念,充满了浓浓革命军人情怀。她在当地公安警友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从当地派出所管辖的永定里8号户籍上査到一名黄成,1964年出生,曾居住在此的居民信息。可惜的是这位黄成先生却在2010年去世了,使这条线索中断,真让我深感遗憾,可她说决不放弃,还会继续深入细査,寻求涉其亲友关系下落。
2022年2月8日,天津铁警姚璐又给我传来好消息,她在当地警友帮助下, 已查到了黄成的弟弟黄平,还有黄成的父亲叫黄绍峰: 1935年7月出生,河南安阳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毕业于南开大学。曾任中共天津市委工业交通工作部科技干部管理组组长,天津市经济委员会教育处副处长,正处级调研员,天津市经济管理干部国家统考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兼天津市人才预测与教育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职。用女烈士黄琪1926年出生减黄绍峰1935年出生,黄绍峰比黄琪年龄小9岁。也许黄绍峰就是黄琪烈士的弟弟,或许黄琪烈士是黄绍峰的姑姑?
2022年2月20日,天津铁警姚璐发来又一次遗憾的消息: 经她进一步深入寻访,得知退休后的黄绍峰先生已于2020年3月去世了,其遗孀也已年迈,不知是否对其家史知情。
当我喜出望外地鼓励天津铁警姚璐乘胜前进,并及时向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汇报,打算开官方介绍信来与她一起去黄绍峰先生家进一步弄淸黄琪烈士当年入伍时家中亲人的详情。由于我想与黄成的弟弟黄平事先电话预约,可对方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陌生电话,不由分说地说我是个骗子,如今社会见多了,别以“为烈士寻亲”这一套忽忧人吧!
也许“社会病了”,在对方不理解的情况下,不容我把话说完就断线了,留下的只是遗憾!
附注: 以上几位烈士均安葬在湖北赤壁市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5排5号墓:周国玉烈士,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乡松家营口村2组(原热河省于城县十一区柳林村人)1946年2月入伍, 1948年入党,华南分局警卫团6班长,后抽调抗美援朝,1952年5月22日牺《牲时24岁。【《赤壁民政志》228页第24位,另见中华英烈网】
6排3号墓:扬允正烈士,1930年广东省普宁县人,1949年8月入伍,华南军区宣传队文工团员,1952年6月25日牺牲22岁。【《赤壁民政志》228页第27位,另见中华英烈网】
9排 4号 墓:李章烈士,广东省梅县梅北区石扇乡人,1948年入党,1951年入伍,中南军政委员会广州联络处科员,后抽调抗美援朝,1952年8月13日牺牲时25岁。【《赤壁民政志》231页第2位,另见中华英烈网】
9排7号墓:陈贤烈士,广东省化县二区城北乡官田村人,1948年8月入伍,编入公安军政冶部文工团任战士,后抽调抗美援朝,1953年4月18日牺牲时21岁。【《赤壁民政志》231页第5位,另见中华英烈网】
11排2 号墓安葬的黄琪烈士,天津市十区(和平区)岳阳道永定里8号人,1949年入伍,广东军区后勤部审计科干事,1949年入团,1952年9月8日牺牲时26岁。【见:《赤壁民政志》229页第6位,另见中华英烈网】
12排7号墓:李爱民烈士,吉林省舒兰县吉舒镇长兴号村人, 1947年入伍, 1948年入党,43军129师387团2营通讯班长,1952年11月25日牺牲时22岁。【《赤壁民政志》229页第23位,另见中华英烈网】
【作者简介】
余发海: 1950年5月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入党,1979年参警,湖北赤壁市正科(局)级退休老警。曾获公安战线一等功臣、被省委授予“全省党风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自2005年以来, 历经十七年,不畏艰辛,奔波万里,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遗留在湘鄂赣边区的一片荒凉悲壮革命军人烈士墓群找家乡寻亲人,荣获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提名奖、上海“中国十大真情人物”、2009“湖北省十大道德模范”,2012央视CNTV“中国好人”、2021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荆楚楷模】荣誉称号。
由于某些媒体记者将余发海笔误“余法海”,所以网上点击余发海及“余法海”均可见大量报道供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