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转型
成长始于课例研究、环境再造
中国公益导报讯 教师重新学习,是实现课堂转型的根本保障之一。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教育界对教师的定位不断演变,从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到教师职业是一种学习的专业,最终将教师职业明确界定为一种终身学习的专业。在教师专业化主题中,教师从“技术熟练者”转向“反思性实践家”。教师的成长,在学习共同体中发生,每一名教师都在学习沟通中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借助“校本研修”,特别是课例研究,彼此展开教学反思与评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起洞察学习的可能性。同时,根据情境做出选择与判断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
教师课例研究研究什么?答案是研究自己。毋庸置疑,教师的学习是一种经验的学习。但经验的内涵丰富,有积极的经验,也有反思性的观察、抽象化的概念等。目前,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都重在研究教学的实践、教学的实施,却对教学后再反思不太关注。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反思跃至重要位置,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此时,课例研究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课例研究,其重心就是学会反思,以反思为中心进行案例课题研究,教师通过参与课例研究进行沟通、互动。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实践与自己的案例,与此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教育实践,并为教育合作创造条件。
课堂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再造。学习环境不仅仅指学校教室,从国际教育研究来看,学习环境涵盖四个要素:空间、活动、共同体、人造物。与此相对应,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组织)、事(活动)、物(工具)。具体而言,“人”是指“组织的构成与制度”,“事”即“活动的内容与目的”,“物”则为“空间的场所、教学媒体”。学校有必要拓展教师学习的视野,全面地把握学习环境的要素与学习环境设计的层次。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不仅要考虑物理性的场所,还要考虑在这里生成的活动、活动相关的人以及支撑活动的物。综合地探讨这些要素是学习环境设计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爱尔兰散文家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的关注重点不应在于装满一桶水,而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