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人(元振国)为纪念历史、致敬经典、缅怀先烈、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公益中国人踏访了百团大战部分战役旧址及指挥机关旧址。8月14日清晨骑摩托从河北邢台出发,行驶180多公里,虽然路况较抗日战争时期好了许多,但我驾驶着摩托车在崎岖山路辗转而行,好不容易才找到关家垴战斗旧址。
到达山西武乡关家垴,睹物思人、身临其境,感慨当年战斗之艰苦,八路军英勇无畏,敢于亮剑的精神。
关家垴位于山西武乡县以东40公里处,蟠龙镇砖壁村正北13公里,322省道、004乡道交叉口不远处,这一带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
在战斗旧址,武器装备工事、战斗掩体、交通壕、猫耳洞、地下指挥所都保存完好。如今,战斗旧址已经被确立为国防教育基地。太行干部学院军事课现场教学场地也在这里。
站在关家垴山顶极目远望,群山巍峨,沟壑纵横,似万千八路军将士驰骋纵横。仰望纪念碑,正面由薄一波题写“关家垴战役纪念碑”,背面有彭德怀题写“烈士之血,革命之花”镏金大字闪闪发亮,碑后关家垴阵亡将士墓冢庄严肃木肃穆,不禁令人心潮澎湃,恍见当年烽火。山风掠过,《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曲久久在我耳畔回响。
背面由彭德怀题写“烈士之血,革命之花”镏金大字闪闪发亮,碑后关家垴阵亡将士墓冢庄严肃穆,不禁令人心潮澎湃,恍见当年烽火。山风掠过,《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曲久久在耳畔回响。
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进行的一次最大的进攻行动。1940年10月30日至31日,八路军集合385旅、386旅、新编第10旅,决死第1纵队25、38团,总部炮兵团山炮连,在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督战下,对日军第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500多人进行围歼,血战2昼夜,歼敌300人以上(日本资料称阵亡50人、伤99人,大队长冈崎谦受阵亡),后因日军救援部队抵达,八路军被迫撤围,残敌不足百人被接走。
时间回溯到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的胜利后,日军展开大规模的报复“扫荡”,1940年10月6日日军对八路军总部所在的太行根据地“扫荡”失败后,又集结上万兵力,于10月20日对太行区发动第二次“扫荡”。
1940年10月25日凌晨,冈崎大队从东崖底出发,“扫荡”赤峪、槐树坪一带,误打误撞闯入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南口。因黄崖洞地势险要,有重兵把守,冈崎大队发现这一情况后,猜测这里一定有八路军重要机关,于是命令日军在迫击炮的轰炸下向八路军阵地发起了强攻。26日下午冈崎大队占领了黄崖洞兵工厂,将黄崖洞兵工厂设施全部破坏,掠夺武器物资。得知八路军派援兵赶往黄崖洞,冈崎大队迅速撤离,25日撤到山西武乡蟠龙镇关家垴附近后,准备夺道武乡,退回沁县。
当他们沿着关家垴村下大道西窜时,遭到386旅一部侧击,就这样冈崎大队535人不知不觉闯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被迫连夜进了山脊上的关家垴。他们原本是来破坏八路军兵工厂的,没想到却成了瓮中之鳖。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心消灭这股敌军,不让冈崎大队退回驻地,他随即在八路军总部与左权等人研究具体作战计划。彭老总计划:先让敌人得意忘形,等他们撤退时再突然发起袭击,一举歼灭日军精锐。
29号下午,彭德怀、左权,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先后赶到蟠龙镇石门村。当晚彭德怀正式下达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命令,在30日凌晨4点发起总攻。他迅速调集了八个团的兵力,准备对冈崎大队实施围剿,誓要一举拿下这支日军精锐。
然而,战斗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八路军虽然人数占优,但在装备上却处于劣势。他们缺乏重型武器,难于攻破日军的的防线。另外,由于关家垴地势易守难攻,北面是断崖峭壁,东西两侧坡度陡峭,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柳树垴,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日军同时占领关家垴和柳树垴,形成了以关家垴为主战场、柳树垴为外线战场的态势。则凭借地形优势和精良的武器装备,顽强抵抗。
八路军参战部队8个团1万余人。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129师386旅、新编第10旅各一部;第386旅旅长陈赓指挥第129师385旅一部和决死第1纵队25、38团各一部;彭德怀指挥炮兵团山炮连。第386旅772团和总部特务团从关家垴东北、东南侧攻击;第385旅769团从关家垴西北侧攻击;决死第1总队由南向北推进,在关家垴南侧对日军的左翼进行牵制;新编第10旅由西向东封锁日军西逃之路。
被合围的日军冈崎大队,大队长冈崎授陆军中佐,大队本部第37师团一个步兵中队,独立混成旅第9旅团一个步兵中队,独立混成旅第4旅团一个步兵中队,独立混成旅第9旅团一个山炮中队,一个工兵分队,旅团无线电一个分队,战斗救护班、辎重兵一个分队,共计将校19人,下士官兵516人,马243匹。
冈崎大队察觉到八路军的合围行动,连夜在关家垴、柳树垴两地挖坑道、构筑工事,并拆下门窗架在坑道上,筑成隐蔽所。日军在关家垴的崖壁边沿上架起多挺机枪,与柳树垴阵地构成严密的火力网,形成坚固的阵地防御体系。
10月30日凌晨4时,八路军总部指挥所发出了总攻击信号。对关家垴和柳树垴同时发起攻击。
在关家垴方向,八路军依照部署发起攻击。由于地形过于复杂险要,日军武器又精良,再加上日军飞机的不断轰炸,导致进攻进展缓慢,八路军每攻下一个阵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30日上午9时许,日军飞机开始对关家垴进行狂轰滥炸。关家垴地方小,八路军投入进攻的兵力多,日军飞机轰炸对八路军造成很大威胁。负责东北方向进攻的八路军新10旅28团自身伤亡较大,被386旅772团替换下来,随机投入战斗的772团伤亡也较大。战至中午,386旅772团1营原本70多人的1连只剩下3人;50多人的3连只剩下指导员和2名伤员;近70人的4连只剩下10余人。下午14时,当1营参加进攻的部队被兄弟部队换下来时,只剩下6人;负责西北方向进攻的385旅769团被日军火力压制,因地形所限无法继续进攻;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虽然先于大部队攻上了关家垴,并在大部队发起攻击后继续向日军发动攻势,但因受地形限制及重武器缺乏,无法压制日军的火力,未能给日军以致命打击,但自身伤亡在不断增加。一些指战员见不少战友先后倒在了自己的面前,打红了眼,即使负了重伤也不下火线,要坚持战斗到底,誓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柳树垴方向,负责东面的25团连续发起7次攻击,负责西面和西北面的38团和16团7个营也组织了4次强攻,均未能拿下。由于伤亡太大,八路军被迫停止了攻势,只以少数兵力牵制敌人。
战斗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八路军发起了多次进攻,却始终无法突破日军的防线。关家垴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强攻下屡攻不克,双方进入僵持局面。八路军进攻受阻,且伤亡较大,士气开始动摇。
这时,在前方指挥作战的一些指挥官提出了不同意见。陈赓建议放日军离开,他认为关家垴的地形对八路军的进攻十分不利,要改变战术打法,建议部队撤出战斗,另寻战机。刘伯承更是直言不讳地指责彭德怀在“赌气”。
面对质疑,彭德怀态度却显得异常坚决:认为冈崎大队所剩无几,不能给敌人喘气的机会,要一鼓作气坚决消灭敌人。他甚至放出狠话:如果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129是的番号!这一表态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陈赓和刘伯承只得组织部队继续攻击。
10月30日一天激战,日军仍占据着关家垴和柳树垴的主要阵地。同时,129师385旅和新编第10旅阻击日军增援部队的战斗也打响,这时更多的日军援军也在快速逼近。形势紧迫,彭德怀下令向敌人发起第二轮总攻,必须全歼冈崎大队!同时彭德怀将负责八路军首长安全保卫任务的特务团警卫连,也派出投入战斗。16时,在炮兵的掩护下,八路军772团、16团、38团、25团各抽调一个营,协同769团再次向关家垴和柳树垴发起猛攻。部队先后发起了18次冲锋,伤亡极为惨重。最终,769团在佯攻火力掩护下,挖通一条直达敌阵的暗道,八路军才在夜里冲上关家垴山顶的主阵地,以日军展开近距离的搏杀。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尽管日军指挥官冈崎大队长在混战中被击毙,日军也伤亡惨重,残敌仍依托工事顽抗,有组织地坚守至31日天亮,依然没有投降的迹象。八路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人数远超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争议再次爆发。许多人认为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主张放弃进攻。但彭德怀却坚持己见,他认为必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彭德怀的这种态度引发了更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太过固执,不懂得变通;也有人认为他是在用战士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彭德怀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质疑。他的眼中只有一个目标:彻底消灭冈崎大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就在争议最激烈的时候,与此同时,战场上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来支援的日军两个支队也离关家垴越来越近,形式变得更加发杂。
彭德怀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坚持进攻,还时及时撤退?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战斗的胜负,更关系到数千名战士的生死。
考虑到八路军部队伤亡太大,再加上白天日军有飞机支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彭德怀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31日下午4时,彭德怀命令部队暂时撤退,重新部署,八路军部队随即向关家垴的西面和西北面转移。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但也让人松了一口气。当晚6时,日军在柳树垴和关家垴的残余部队汇合,于11月1日前往洪水镇附近集结。
关家垴战斗从10月30日4时开始,至31日下午4时结束,历时36个小时,资料显示,八路军共歼灭日军冈崎大队500余人,八路军伤亡600余人。
彭德怀并没有放弃消灭冈崎大队的想法。他开始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准备在更有利的时机再次发起进攻。
关家垴之战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它却成为了彭德怀军事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场战斗让他深刻认识到了八路军在装备和训练上的不足,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打造一支强大现代化军队的决心。
关家垴残敌被援兵接走之后,八路军彭总、左参谋长、刘伯承师长等首长们仔细观看了日军的野战工事,并亲自进入日军遗留的交通壕和工事中观看周边地形,发现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显然,日军趁天黑摸上关家垴之后,能够不顾疲劳抢修工事,连续作战,以1个大队的兵力对抗我4个旅的冲击,证明日军士兵训练是有素的,土工作业是熟练的。从核心阵地向四面挖有交通壕直达地坎上,地边挖有掩体,敌人白天缩在核心阵地里监视地边,我一爬上地边他就准确射击,把我们打下来。晚上日军占领地边阵地,我冲不上去,有时波浪式冲上去与敌人拼了刺刀,但后续部队上去缓慢,不能完全歼灭敌人。
11月11日上午,刘伯承师长、李达参谋长带领参战部队营以上干部到关家垴现场研究敌军战术。日军在山顶平地上仿“八卦阵”挖了圆形核心工事,三道交通壕环绕指挥所,壕内每100米左右又挖一个猫耳洞,每个洞容纳3至5人,主要交通壕用门板覆盖,工事构筑规范严谨。日军利用地形构筑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合理配置火力的实例,令八路军将领既震撼又深受启发。
彭德怀在关家垴之战的表现,已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说他固执己见,有人说他不惜代价。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这场战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八路军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向敌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关家垴之战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它却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动摇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为后来的胜利埋下了种子。正是这样的战斗中,八路军逐渐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在武器装备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情况下发起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击行动。《陈锡联回忆录》中记载,“关家垴之战,是我旅在历次反‘扫荡’中打得最为艰苦惨烈的一次战斗”。关家垴是一个光秃秃的土山头,站在高处看,它像扣在地面上的一口大铁锅,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在此地形,我军用较差的武器攻坚难度很大。冈崎大队是日寇一支精锐部队,我军用较短的时间,消灭占据有利地形且训练有素的日军大队以上建制是有很大困难的。尽管如此,八路军虽然剑不如人,但依然亮剑攻敌。
很难想象,在偏远山区,连基本生活都很不方便的环境中,还要与敌周旋,破击日军“牢笼”;更难想象,在装备落后,不断流血牺牲的情况下,八路军依然保持高昂士气、旺盛的战斗精神,敢于亮剑杀敌。
(责任编辑 胡献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