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益中国人    投稿信箱:zggydb@126.com 人员查询
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创新 > 公益观察

一名高中生对传统建筑的公益观察

时间:2018-04-25 15:24:17  来源:凤凰网公益  作者:

   公益导报讯   建筑可以用生动的样态,让人直接感知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就是古建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是恒久的公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记录、传播和表达,去帮助理解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一位北京市的高中生,用自己对北京古城门、古城墙建筑结构的调研,进行了一次记录传播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行动。

  在一个风冷天高的冬日,搭车而行,面向德胜门,但见城楼巍峨,气势磅礴。我要从这里开始,透过北京城的古老城门与城墙,去解读这些优美建筑的前世今生。

  德胜门的巍峨之处在于它的建筑构造。箭楼在墩台之上,雄踞前沿,坐南朝北,突显防御守护的姿态。箭楼没有门洞和城门,在北京城中独一无二。城楼墩台突出在城墙之外,从下至上气势渐增。箭楼上下分隔成四层,灰色墙砖,四边齐整,屋面盖以青色布瓦,肃穆凝重,绿色琉璃剪边。箭楼三层以上,为重檐歇山顶,九檩歇山转角、重檐起脊,正脊配有望兽脊饰。在格局细节上的设计建造呈现出坚定勇猛的气息。

  德胜门箭楼是一座内木外砖的高层建筑,由地平面至楼身正脊高达三十二米,每一层的四周檐柱之间,用粗额枋串连,构成三道围箍,整个木骨架外面用两米多厚的砖墙围护,十分严密。每层都辟有箭窗,总计八十二孔,每排箭窗顶上用红色过木勾勒。这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老北京的城门大抵如此。灰砖、绿檐、红线,巍然矗立的楼台,在今天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恒久地显现着古朴庄重的色彩和身形。

  从前的北京城是由一道道城墙和一座座城门连接在一起的。自上俯瞰,呈“凸”字形,包裹其中的帝王国度、众生居所。凸起的部位是宫城、皇城和内城,大头的部位是外城。从宫城、皇城、内城到外城,每座城池都有城门,宫城四座城门、皇城四座城门、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

  北京的二环路就叠加这城墙连接的“凸”形轮廓上。从元代到明代,再到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的古城墙现在已经不见踪影。自德胜门往东,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都已作为交通枢纽迎八方车流,只有安定门立交桥南立着的一方铜鼎标志着安定门城关所在,朝阳门立交桥环岛朝东立着大幅“丹凤朝阳”的剪纸雕塑还在呼应着传统的韵味。

  再向南,到了东便门,当年外城的七座城门之一,原来单檐歇山顶的城门已经拆除。著名的是这附近,有一座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角楼——内城东南角楼,老北京的重要象征。在铁路和公路交互的环境中,这座古建筑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内城东南角楼亦是箭楼,所不同的是,城楼突出于城墙外缘转角而建,向东、南两个方向呈十字夹角。四面砖垣,顶部同样是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因为是转角而建,角楼东南西北四面都有箭窗。角楼内侧还能看到两扇修葺完整的过木方门,嵌有红色檩条,门上一连排红色直棂窗,平添了灵动的色彩。角楼灰砖灰瓦,搭配绿琉璃瓦脊、红窗过木、彩绘斗拱,内立金柱20根,架构、工艺都令人赞叹。角楼无门,在这里能明显地感受到,它比城门更加华丽,工艺也更复杂。因为除了防御它还需要引人注目,作为城中的方位标志,是城墙四角不可或缺的装饰建筑。

  在原来北京城墙的“凸”形轮廓上,东西两条突出去的位置各有一座城门,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与东便门相对的西便门也不复存在,现在这里还能看到的是,北京内城西墙南段一百多米长的城墙遗迹。而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北京城“凸”形轮廓的,是同样的方位标志和装饰性建筑——左安门附近的外城东南角楼。沿着二环路向南,没多远就能看到这座复建的地标式建筑,复建的角楼外观参照历史资料,按照原有比例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外表包砌大城砖。城台之上的角楼和值房为木质结构,顶部是十字脊歇山顶,在角楼朝东、朝南两个方向,共有上下两排箭窗。

  与左安门相对的右安门,一座立交桥标注了它的位置,已经没有的原来的模样。二环路上,广渠门、广安门、阜成门、西直门皆是如此。除左安门之外,经过复建的还有永定门。

  永定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外城的中央城门,从永定门到钟楼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现在的永定门城楼周围是一处公园,附近有护城河,已经成为景观地带。史料记载,永定门城楼在清代经过一再重修,加高城台层顶,最辉煌的时候为三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式建筑,使用灰筒瓦、绿剪边,装饰以琉璃瓦脊兽。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再次呈现了旧时的形貌,重建在北京旧城中轴线最南端,城墙使用的是当年的老城砖,门洞上方石匾上的“永定门”三字,也是仿照原样雕刻的。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沿着中轴线,最能感受到明清建筑的辉煌和对称之美的当然是正阳门。站在前门东大街抬头仰望,正阳门城楼绿檐红柱,三重房檐绿琉璃剪边整齐向上,斗拱描金清晰可见。檐下蓝绿红金的色彩组合,祥云描绘,斗拱、椽枋、梁柱的规则排列,让这座城楼在人来车往之中,沧桑着,优美着,只要你驻足,必被打动。

  正阳门城楼坐落在城台上,是上下两层的木结构楼,依旧是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绿琉璃脊兽,上层有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是朱红砖墙,色彩靓丽、布局细致复杂。城楼巍然矗立,最为增色的当属琉璃瓦。按照梁思成先生的著述,清代琉璃瓦之用极为普遍,黄色为尊,绿色次之。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地位显赫。正阳门城楼和箭楼都复建于一百多年前,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水准。

  正阳楼箭楼是北京内城九门中唯一开有门洞的箭楼,如今与城楼隔街相望。箭楼高大,相比之下,德胜门箭楼简洁、古朴、实用,有明代特色。而正阳门箭楼则更为华丽,造型多面多角,是清末的风格。更特别的是一、二层箭窗上方那些西式的白色华盖。当年箭楼改造时,在南侧增建了悬空眺台、抱柱和栏杆,北面拓宽出平台,加设围栏,箭楼下方城墙部分的东西两侧也加宽设栏,修建“之”字形登城马道。这些围栏、柱子、华盖都在外表刷上白漆,中西合璧,突出了装饰价值。

  建筑的造型之美是由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和装饰有机结构而成的。行到此处,正阳门已经表达了全部。

  优美的建筑遵循着永恒之道,即是人为创造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北京城门与城墙就是这样和谐的组合,帮助城中秩序清晰、生活便利、方位明确。

  从东便门角楼到崇文门十字路口,有一段明代古城墙,设计简洁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突出了城墙的真实沧桑。行走在其中,古墙在古树、寒冬的映衬下,生动且苍凉。在城墙残垣之上,能清楚地看到中间夯土、外包砖墙的结构,沉稳扎实,高高筑起。明代是高筑墙的年代,从长城到各类城墙,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北京城墙更是如此。在陈列馆里,我看到一块元代蓑衣墙模型,北京城垣在明代以前是板筑夯土,为避免雨水冲刷,用苇草覆盖墙体,表面糊泥,又叫蓑衣墙。从明代开始,“以砖石垒砌”,解决了加高加固的难题,墙面变得齐整美观。在展柜中展出的墙砖,边缘仍然可见白色的粘连物。有记载说,当时的砖是用石灰掺着糯米浆来粘结的,十分牢固。这一点在城墙内部、雉堞两侧都能得到印证。尽管现在看来,城墙表面斑驳嶙峋,但从残垣裸露的地方,还是能够看出灰黑色的墙砖规整垒彻,墙面由五块墙砖纵向排列,紧密厚实。当时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由此可知。

  “它那分外古朴和绵延不绝的外观,粗看可能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些城墙无论是在建筑用材还是营造工艺方面,都富于变化,具有历史文献般的价值。”九十多年以前,来自瑞典的喜仁龙先生经过细致的调研考察后,这样评价北京城的墙。在西便门明代北京城墙遗迹所在地,有一段南北向的古老城墙,城墙上有新修复的城楼,墙上还保留着七处断面遗迹。为了展示古城墙内部的原始结构,维修时有意保留墙体的墙芯,能清楚地看到夯土和碎墙砖,旧墙与新墙咬合连接,直观对比。多年湮没地下的条石墙基和城砖保存完好,似乎还能依稀感受到久远以前的建造规则。“北京城墙工程表现出伟大的集体创造与成功的力量。”梁思成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城墙朴实壮硕,写满了历史和它曾经的艺术创造。它的建筑构思和工艺品质,依然可以作为教科书被传承,存在就是价值。

  而那些优美的城楼,本身就是博物馆,传播着北京城优秀的文化。东便门角楼里,有一个小型展览馆,北京各个城门的模型重现着当时的景象;正阳门城楼上的北京民俗展览馆,定期有系列民俗文化展出;

  德胜门箭楼,常年设有古钱币展;而作为老北京古城地标之一的左安门角楼,也已经化身为图书馆,免费开放。

  北京城是一座伟大的城池,是用几千年建筑经验形成的表达模式。时代变化着,古老的城墙与城门也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消亡或继续“生长”。车流滚滚、生生不息的现代场景中,这些古城的遗迹所表达的正是生活的体验、文化的传承,还有质朴、美好、有序、和谐的价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央视刚刚推出的微视频《家风传承》里所说的。今天,城依然在我们心中,承佑着新时代家国的愿望。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
铸魂•2024&#82
学习雷锋好榜样 助残帮困送爱心——湘潭岳塘交警看望慰问特困三胞胎家庭
学习雷锋好榜样 助残帮
雷锋精神万人传,助老敬老美名扬
雷锋精神万人传,助老
传承雷锋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
传承雷锋精神,从身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特别公告 | 组织机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754号
京ICP备100395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7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