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淮海经济区讯(袁文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要谈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我们还是再来学习一下,乡村振兴战略什么时候提出的?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弄懂这两个基本问题,就妄谈乡村振兴、盲目偏离核心的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那就是乱干胡来,浪费了财力、物力不说,还伤害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不偿失。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8年1月2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8年3月8日,习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是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的明确指示,必将极大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具体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文件得到贯彻落实,政策得以执行落地。
乡村振兴战略发布相关文件如下: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提出了各阶段明确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
2018年9月27日,财政部印发《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财办〔2018〕34号,意见提出,公共财政将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落实涉农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限额内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2018年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还提出将打造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而科技部结合“关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正着手编制《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8-2022年)》,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分类有序推进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实施。
2018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方案提出,要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规划,扩展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等。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三农领域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由于当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
2、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3、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4、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5、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因此,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必然之举。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是:
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5、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6、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7、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乡村振兴的具体战略
1、改革社会经济体制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一次大的转变。这一战略转变至少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真正实现从二元城乡社会经济结构走向一元。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从农业部门积累发展资本,加速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虽然短期内推动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但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而农民的收入低和农村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对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结构开始纠偏,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战略,此后又分别实行了以工补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以工促农、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上的差别并未消除。其二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从过去重视大城市发展到促进大中小城市体系建设。这样既可以减缓大城市病和大城市生态资源紧张、社会负担,又可以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更加均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进一步改革社会经济体制。其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确权的基础上促进承包权在社区外自由流转;其二是废除户籍制度,给农村和城市居民充分的就业、居住的自由。土地自由流转、劳动力自由流动后,要素竞争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将更加均衡,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更有可能下乡,农村发展更有条件。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统一后,收入才会趋于均衡,城乡才会真正走向融合发展。
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数量明显不够,质量明显更差。不能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后农村问题就自动解决了,经济和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期间几亿农村居民的福利不能被忽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投资农村的长效机制。虽然自新农村建设运动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村道路、水利、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这些投入主要靠政策推动,具体实施靠项目资金,中央及地方没有按经济发展、农民需求、经济结构、人口布局等变化作出长期规划,也没有建立长效的投资机制。没有长效的投资机制,地方和基层政府就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投资,去农村调查时经常发现一些地区的道路是修修停停,拖工延期现象严重。长效的投资机制缺乏也导致道路维修管理养护、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转的资金缺乏,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利用效率不高。
3、分类推进
中国仍处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布局仍将出现较大变化,真正以农业为主的人口规模还将收缩,真正以农业为主业的居民点还会减少,一大批村庄或者转变为新型小城市,或者连片发展为大中城市的一部分。道路、饮水、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规模经济。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分类进行。在保证教育、医疗、养老、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道路、饮水、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先建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镇,从而提高利用效率。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创新合作方式,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建设、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
4、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重点。
2006年实施“村村通公路”战略以来,农村交通状况大为改观,但农村道路仍存在窄、少、差问题:
①道路过窄。之前3.5米或4米的路无法会车。
②道路过少。现有农村道路建设多侧重于省县、乡、村道,在连通自然村尤其是连通农户方面发展较为滞后,“断头路”较多,路网不畅,无法形成循环。
③道路质量过低。相当大一部分自然村内部仍是泥土路、砂石路相通,大中型车辆难以通行,且雨雪天道路泥泞难行,给农户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同时增加农村道路养护资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5、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需要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其中垃圾和污水处理应列为当前的难点和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乡村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不足,多以简易填埋、非法焚烧等方式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处理难度大、水平低,对环境常造成危害。现在农村污水处理方式非常简单,以农户分散处理为主,通过路面沟渠直接排入田地、河流,造成了很大污染。
6、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需要解决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教师收入低、教学质量不高、城乡和地区之间教育差距大等问题。办学条件差、教师收入低导致:
①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
③缺少专业教师。目前,农村学校在教师专业结构方面,不同程度地缺少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一些小学还缺少专职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7、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问题。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乡镇、村干部及农民普遍反映筹资标准增加过快,村民难受其重的问题。收费过高,农民参保意愿不强,乡镇和村干部收缴医疗保险费用的工作难度显著增加。
8、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①建议将村委会和社区干部的任期调整为5年,实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和村委会成员“三合一”选举,统一登记选民、统一选举,便于有关机关、组织集中人、财、物,统一领导、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发动。
②要继续鼓励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政策确保自然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③发挥村规民约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村规民约应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制定,符合村民的利益。村委会可建立执约队,监督村规民约有效实施。从实地调查来看,只要村委会有压力,认真办,村规民约在很多村都得以顺利执行到位,能大量减少行政成本。
④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积极吸纳社区流动人口中的部分常住人员,带动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在社区决策方面,政府要完善听取流动人口意见的制度,健全流动人口利益代表机制,合理设置社区议事机构中流动人口代表的比例。不断创新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同时,促进流动人口利益与社区利益有机结合,构建社区利益共同体,激发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以此破除社区治理的封闭性。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今年收官
为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工作,落实落细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4月7日上午,丛亮副主任主持召开了《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2022年全体会议。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协调推进机制28个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办公室成员和联络员,以及委内规划司、振兴司、基础司、社会司、驻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通报了2021年《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了2022年工作重点。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同志就推动《规划》实施提出了工作要求,丛亮副主任作会议总结讲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丛亮副主任指出,今年是《规划》实施收官之年,要不折不扣完成规划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二要围绕乡村五大振兴,全面做好《规划》总结评估和宣传工作,生动展现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的伟大成就,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故事。三要强化组织协调、沟通协作和长远谋划,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