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告诫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本土”历史文化中挖掘、借鉴廉政文化。
夏县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故乡,其千古名篇《训俭示康》家书,正是夏县构建廉政文化的优良“素材”。《训俭示康》的主要内容,是司马光教导儿子认识崇尚节俭的重要。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他对儿子说:“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傲,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与论。’”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训俭示康》中精髓和内涵,积极构建具有夏县特色的廉政文化、涵养清风正气,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廉政建设是党中央常抓不懈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对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聚焦“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节日中的腐败”等,倡导以俭约为美德,反对以奢靡为陋习。经过不懈努力,面上奢靡享乐之风基本刹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不正之风惯性得以扭转。但是,党内存在的作风不纯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不想”的思想基础仍不够牢靠;不收敛不收手情况仍然存在,“四风”问题呈现隐形变异等。党的十九大对作风建设作出了新部署,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就审议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专门对纠正“四风”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十九大后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要求全党继续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纠正“四风”、改进作风没有间歇期、没有休止符!
纠正“四风”、改进作风关键是要培养、构建廉政文化,倡导廉政文化、涵养清风正气,实现“四风”稳步好转、作风持续改进。古文语,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大意是要想修养好身心,最重要的是要少个人欲念;在自己的行为方面,首先要恭敬待人和生活俭朴。我们品读《训俭示康》,要循着古人智慧,从修身和行已中去构建、重塑具有夏县特色的廉政文化。
修身以寡欲为要。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直言俭和侈是对立的关系,有德者当奉俭。司马光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节用,远罪丰家(避免犯罪,丰裕家室)。”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面对纷繁的诱惑,领导干部如果放松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动摇自己的信仰,思想就容易蜕变,私欲开始膨胀,逐渐利用起手中的权力谋取经济利益,大搞权钱交易,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了为自己敛财的工具。许多的清廉楷模就是这样一步步堕落变质为贪图钱财、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的,最终滑入了犯罪的深渊,接受了法律的庄严审判。“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腐败堕落,往往是从贪占“小便宜”开始的。”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推进,“百元违纪”“微腐败”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不起眼”的案件看似危害不大,却腐蚀着国家治理的根基和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从近年查处的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来看,腐败分子大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小过到大错、从破纪到破法的演变过程。尚洁如登,从贪如崩。事实证明,人一旦贪墨,便难有自我。共产党人要坦坦荡荡做官,只能选择忠诚干净担当,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贪贿行为。倘若因小利而犯了糊涂,受制于人,就不能保有浩然正气、高尚人格。党员干部当谨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均有谨慎之意。“独”就是独处;“初”就是第一次、第一关;“微”就是小事小节;“欲”就是欲望。习近平总书记用这4个“慎”,告诫领导干部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这实际上就是要告诫领导干部要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品德、于细微处是立大德,就是“修身以寡欲为要”题中之义。
行已以恭俭为先。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以西晋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为例,告诫儿子奢侈的祸害,并援引张文节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
古代的士大夫尚且懂得崇尚节俭,懂得勤俭立身、立家、立国的道理,更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奢侈攀比之风,不但腐蚀人的心灵,摧毁人的意志,而且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更会造成社会仇富心态的滋长,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不但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发展下去很可能断送我们的中国梦。对此,每个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警惕、警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不仅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对劳动的尊敬,也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的治家经验之谈。领导干部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加强作风建设,厉行勤俭节约,落实到生活中、行动中,带动身边的人以节俭为荣,形成崇尚节俭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告诫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可以看出,勤俭节约无论对老百姓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十分重要,所谓“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大的方面讲,铺张浪费脱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败坏和污染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从小的方面讲,铺张浪费背离了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浪费了钱财和资源。如果说一般人的勤俭节约是“小事”,但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政党来说就是大事。
《训俭示康》中体现的“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体现的是: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更是廉政文化的实践要求。只有把这些道德品质融入具有夏县特色的廉政文化中,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中国共产党人倡导树立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就是要营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积极的干事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读《训俭示康》有感
(作者:山西省夏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 王敏)
|